修行的審思

December 7, 2021

今生戲袍已著身  好好壞壞演入神

後台歇坐無頃刻  鑼鼓又催換妝人

佛經裡有一個故事,一群彼此是親戚的人到遠方做生意,因為不知道路,就帶了一個嚮導。後來到了一個曠野,發現一個祭神的廟,必須殺生來祭祀,才能安然通過這個曠野。這群商人想,這群人裡唯一不是親戚的人是嚮導,於是把嚮導殺了祭祀。然而沒有嚮導,這群人就迷失在曠野裡,最後困死在這裡。

嚮導就是智慧的前導,代表正確的知見。沒有照顧嚮導,還把嚮導殺了,意思是面對困境時,心很煩惱、很執著,犧牲正確的知見,就是跟親人活在一起了,很多自稱在修行的人都是如此。

錯誤偏執的觀念黏在心上,人重複用這些觀念,就像是皮黏附在肉上面。要將錯誤的知見與心分離,如同要把身上的皮跟肉分開,得用刀割。這說明人不易察覺自己經常起用的觀念是錯誤的,察覺並修正觀念的偏差是一番辛苦的過程,如同黃檗禪師講:「迥脫塵勞事非常,緊把繩頭作一場,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?」

不能堅持在正確的知見,就無法修行。生活中有煩惱、困境,你會不會用正確的觀念知見去看破?還是會犧牲正確的知見,而用自己的習氣、脾氣、貪嗔痴,用這些自己很熟悉的親人去看呢?如果用的是親人多,當然不容易進步。

另一個佛經的故事講,一個爸爸晚上跟兒子講,明天我們去村裡辦事情。這個兒子一早醒來就跑到村裡,但是因為他不知道到底爸爸要辦什麼事,就在村裡遊蕩。沒有吃飯、沒有喝水,到處碰壁,好不容易拖了一條命回到家裡,他爸爸問他,你去哪裡?他說,我去辦事情。他爸爸講,我還沒有告訴你要辦什麼事,你怎麼就跑去辦事了呢?

這個故事說明修行不是盲修瞎練,你的用功是不是讓心清淨?還是只在形相上用功?持咒很辛苦,打坐參禪很辛苦,念佛很辛苦,你是真的在辦事情,還是徒勞身心?判別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朝著讓清淨心現前的方向努力,是不是能夠降伏煩惱,是不是能夠轉習氣。離開這樣的目的,就像這個兒子辛苦地辦事,一事無成回來。

人以自己的執著定義每件事、每個人,把每件事、每個人都放一個標籤。有居士問我,怎樣才能不放標籤?我告訴他,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標籤,你知不知道自己的念頭?如果連自己在生念頭都不知道,怎麼有能力不放標籤?就像家裡面烏漆抹黑地藏了很多賊,沒有看到賊,怎麼能抓他?心要定、要靜,否則修行很難有所成就。心不定、有煩惱,清淨心馬上受到汙染。

想用功的人,依於一個知見、一個道場、一個師父去修行,就是慢慢依照嚮導說的走。到達目的地之後,嚮導不在了,剩下自己的清淨心,所以嚮導也是一個方便。了解目的和方法,因果就不會顛倒。

時刻提醒自己從因地努力,什麼是因地?檢視自己有哪些執著習氣,一點一點放下心中的執著習氣,這比打坐一年、兩年還有效。用正確的知見朝著清淨心努力時,如果遇到困難、挫折,就是親屬現前了。煩惱、執著、人我、是非,這些都很親,不犧牲、不放下這些親人,就無法到達目的地。

身邊如果有不好的人圍繞著,不從心去改掉、放下相應的執著,就很難讓這樣的人離開視線。不是感應甲就是感應乙,不然就是另外一個丙,而且甲、乙、丙都具有類似的人格特質。

不化掉心中的結,周圍相應的因緣果報的結就無法離開。不是它們不離開,而是自己心中習慣的作用方向像鉤子,把這些人事、現象,鉤在一個恰好的狀態。所以要慢慢放下內心的貪嗔痴,生命才能真正有所轉變。

如果不知道觀照、檢討,不知道放下習氣和執著,習氣來就隨著它,卻又想用功靜坐、念佛、持咒,不是自己跟自己拉扯嗎?好比要攻佔山頭,派一些兵攻山頭,卻又派一些兵到別的地方,這樣兵分兩路就很難進步。

心的清淨跟空,可以消融所有煩惱執著。一個人有智慧、慈悲、功德,世間問題自然能夠迎刃而解。憨山大師講:「湛海波澄一物無,寒空深夜月輪孤,但看萬里纖雲斷,自覺冰心在玉壺。」證到清淨心的時候,心是平靜、無我、寂滅,就像大海沒有波浪,非常澄澈,所以「湛海波澄一物無」。

修行愈深就愈平靜寧靜,放下煩惱、執著、妄想,定力愈深、智慧愈深、福報愈深,到最後心本具的空覺明現前,就是「寒空深夜月輪孤」。「但看萬里纖雲斷」,悟了道,心就顯現這樣的境界,沒有一個念頭,渾然只是覺性現前,「自覺冰心在玉壺」。這不是修人天福報、誦經念佛可以達到的境界,而是必須不斷化掉心中的貪嗔痴。依著這種智慧、慈悲、光明,就是成佛作主的開始。

Picture credit: by WJF 20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