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佛不如求心

December 7, 2021

蒲團坐下細參詳  行處總見舊人忙

道聽塗說無一真  怎比自見親爹娘

佛法講要了生死,能回到生命源頭就不流浪,不流浪就沒有生死。陶淵明講:「人生無根蒂,飄如陌上塵,分散逐風轉,此已非常身。」如果找不到生命的源頭,依靠變化的現象,生命就像樹沒有根。一般人盲目地依靠心造出的現象,執著當下心起的念頭為「我」,這樣是執著「有」,就是迷。有執有迷必然有輪迴,必然是生滅。

心無形相但活潑有力,可以不斷造出現象。因為無相,所以心是最穩定的。雖然每一刻的念頭不同、身體不同、環境不同,都是同一個心所造。然而大部分人的心是盲目的、無明的、作不了主的。如果只是活在作用,就像信上帝的人跟上帝分開了,這樣不是很迷茫嗎?

悟道就是清楚看到、經驗到心,沒有悟道的人,生命就依著錯誤觀念的小道去實踐,雖然羊腸小徑的風景可能很美,大多崎嶇難行。人如果追逐變化,執取小能量範圍而活,就無法找到不變的生命源頭,就是「人生無根蒂」。

知玄法師世稱悟達國師,他五歲時就能夠作詩,他的祖父、父親都沒有考上進士,於是把功名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。悟達國師從小就達慧通情,有一天祖父帶他出去遊玩,途中看到一棵樹開花了,祖父即令他作詩,他不假思索就講:「花開滿樹紅,花落萬枝空,唯餘一朵在,明日定隨風。」他的祖父一聽到這首詩馬上掉下眼淚,因為知道這個孫子將來會入空門修行,狀元及第的希望沒了。

人生經過努力有一番成就,就像開滿紅花的樹。但人生的成就不是終點,只是過程。花開花落後,枝椏上面空了。人總想用無常去掌握無常,用執著去掌握執著,抱持著一些連自己都懷疑的渺茫希望,鴕鳥的心態讓人不想了解真正的道理。明知道花會開會落,還是想在會開會落中寄託一個希望,所以「唯餘一朵在」。然而一口氣不來,兩腳一伸,最後希望也沒了,「明日定隨風」。

念頭是即生即滅,有哪一個念頭可以掌握另一個念頭?身體是剎那變異,能用哪一個身體去掌握另一個身體?沒有找到生命的源頭,沒有找到造物主,生命就是無常、多變、不穩定。沒有找到頭,不了解自作就要自受,著眼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,就容易墮入無章法的胡作非為,因為不曉得生命何去何從。

心清淨才有淨土,心不清淨,就無法創造清淨的能量,不是求就有。不要談求生淨土,光是工作加薪,你每天念老闆的名字,求老闆多給你錢,如果你能力不夠,老闆會給你加薪嗎?你求阿彌陀佛、求釋迦牟尼佛,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是你的造物主嗎?既然造物主是自己的心,要求的是自己的心,諸佛菩薩以及祂們的教化是助緣。

能夠做得到就有,做不到就沒有,這個無關於佛菩薩慈悲與否。所有的佛、菩薩是老師,老師教你很多東西,你不好好學,考試考不好,求老師讓你畢業,怎麼可能?你可以求老師好好教你,但終究要自己努力。

要提升生命,得下苦功突破自己的煩惱、障礙,去掉心中執著盲目的部分,讓心這個造物主覺醒覺悟。生命中面臨的問題,是心盲目濫造而有,一般人不知道心的觀念知見,或是聽經聽教而知道有心,卻找不到、不清楚。生命的發展如大海迷航,不斷經歷一次一次的風浪,卻不知道方向靠岸,直到油盡船毀人亡。

修行要證菩提、證涅槃,目的是為了找到活路,活得自在、充實、快樂。要成就佛道,必須找到佛,佛就是清淨心。困難障礙是自己心所造,有困難挫折要抱怨自己的心不聰敏,而不是抱怨自己碰到的人或是事情。若不如此造業,事情就不會如此發生,冤必有頭債有主。

提升不能光靠求神拜佛,自己要努力,自助天助。以前人講:「三十三天天重天,白雲上面有神仙,神仙本是凡人做,只怕凡人心不堅。」自己的心是一切順境逆境的頭,求自心才有用。要創造生命的變化不是從現象入手,人可以把惡念改造成善念嗎?不行。不要再繼續生惡念,從心起一個善念,是真正的改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