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夫心中充滿貪瞋癡,沒有境界來考驗或順境之時,語言談吐,似有定力威儀不減,看似有修行的道人;但當遇到與執著習氣不相應的境界時,貪瞋癡慢疑等心外求法的煩惱習氣自然就現前,而認為外在境界壓迫自己,讓自己受苦。
事實上,是自心對人事物的習氣與執著定義放不下,內外交煎,而壓迫自己。內心的貪嗔癡煩惱是應緣而顯,非關外境也!佛子豈能忘卻經云:三界惟心,萬法惟識。而今卻罪及無辜,佛子違背經典教義,此舉豈不令人詬病?獅子身中蟲,自食獅子肉,豈不悲哉!
上述之理,如同臭水溝底堆積很多泥沙、廢物,只要你不擾亂它,表面的水看似清澈。但一旦擾動了,沉積在溝底下的泥沙、廢物就揚起,而令水變混濁,惡臭不堪。那時才知道原來水是那麼髒。其實水髒,不是因為有人加了什麼物質到水裡,而是本來就這麼髒。遇動則發,此理豈不昭然!
山僧常對學人言,境界只是引蛇出洞,不是外在境界製造出蛇。生死根本、煩惱習氣,不是外在人事所造成,而是學人心中本來就有,只是逢境而現。將心取境,對號入座罷了。境界只是勾引出自己心裡原有的習氣。究其根源,所有境界都是自身業報的相應緣。業報如影隨形,非關他事。若人無心於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?
故若逢人遇事心有波瀾、煩惱,就要知道自己已經心外求法了,應立即反省、懺悔。如此方不致錯上加錯、加深心外求法的習氣,令本性埋沒於煩惱深淵。心安則理必得,理得則心必安,茲附上七眾偈,令山僧與諸學人同心策勉:
入衆應斷一切惡
隨衆安心不馳求
無衆在衆無罣礙
出衆苦參破三關
領衆利他方便智
安衆本份接來機
圓衆功德報佛身
學人當以此七衆偈反觀自照,隨時依次提醒自己,修行是否走遠路、走偏路、甚而走錯路?普賢警眾偈云:「是日已過、命亦隨減、如少水魚、斯有何樂,大衆當勤精進、如救頭燃」。普賢菩薩警衆偈,已經明白指示我們修行的大方向。祖師常告誡我們:「若人心在道,煩惱自然無」。以上述為鏡,覽照己心,檢視吾人,修行得失如何?如法與否?諸同參若能善思之!依此行去,行持必能得力,日日進趨菩提道果。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