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

March 25, 2023

 

佛法到現今有種種宗派的差異和紛爭,都是由於沒有入道、沒有入覺,所以有種種知見分歧。學佛就是要了生死、解脫,再來行菩薩道、證到佛果。修行從不覺到覺,證到初地菩薩了,對於怎麼修行就沒有疑問,因為心清楚明白、有覺,就知道要保持覺,依覺為修行的方向,自覺覺他,慢慢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…,直至成佛。恰如經典所說:以不生滅性為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

夫跟聖人的差別就是覺與不覺,聖人修證的差別也在於覺的深淺廣狹不同。覺就是清淨本心現前,就是內外一如,能所一如。不覺就是妄想心,就是內外不同,能所二元,有攀緣作用,這個心迷掉了。「覺」就是「道」,古代翻譯為「道」,後來翻譯為「覺」,修道就是修覺的意思。修行就是從不覺到自覺,到覺他,到覺行圓滿。從不覺入到覺,覺慢慢增長、圓滿的過程就是修菩薩道。證了初地菩薩,本覺就會現前,就有真正的覺,覺當中自然會有慈悲、利他的作用,自然而然會發願去覺他行菩薩道。

在北傳佛法(大乘佛法),修道就是修覺,要從不覺到覺。覺之後,入地了,就是入心地了。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…,到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、成佛,都是覺的增長,所以修道就是修覺。那覺怎麼樣才能現前?其他宗派有其說法,但是不直接。禪宗很清楚講:破初關、破重關、破牢關。生死牢關破了,覺就能清楚。教理也提到,像《楞嚴經》的「耳根圓通章」就把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證過程講得很清楚:「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,盡聞不住。覺所覺空,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。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忽然超越,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。一者上合十方諸佛,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,同一慈力。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,同一悲仰。」這個就是所有大乘佛法必須依據的修證道理。

 覺要現前,非開悟不行,也就是執著、無明非破不行。第一個先破「我」,第二個要破無明。初悟道時,破「我」的程度可能深,也可能淺。再來就要破無明,真正的覺才會現前。真正的覺現前了,才能確立修行就是這樣一條路。沒有悟道的人,修行沒辦法確立方向:「我學禪好?學密教好?學淨土好?學天臺好?學唯識好?」

真正的覺現前的人很清楚修行的路,從初地一定要到二地、從二地一定要到三地、從三地一定要到四地,沒有別的選擇,這個不是選擇哪個宗派的問題。不管學什麼宗派,入了覺,就是讓覺增長。覺不增長,就無法從初地到二地、從二地到三地、從三地到四地……。初地菩薩就像初一的月亮,有它能夠照到世間的狀態,初地菩薩就按照他自覺的程度去慈悲、度眾、結緣,慢慢繼續破惑。因為覺還不圓滿,智慧還不圓,所以在自覺覺他當中慢慢成長。不離自覺而覺他,才能作而無作、動而無動、生而無生、度而無度。

還沒有徹悟真正契入本性,還沒有入心地,覺還沒有現前,就會分禪、淨、律、密、教,就會各說各話,造成種種紛爭。入了心地就沒有這些問題,分別這些都是閒傢具,是多餘的話。就像回到家了,就不必說我從哪裡回來。沒有回到心地,不管學禪、淨、律、密、教,都是在外面流浪,都是生滅,無法了生死。所以學什麼法門是方便說,是凡夫境界,不是聖人境界。聖人不談宗派法門,宗派法門是佛教發展的歷史,不是實相、真理,是人的根器、業力所感應出來的不同。修行的重點就是要覺,要從登地菩薩開始,讓覺增長。

就菩薩來講,菩薩入地就是入清淨心地,入本心的淨土,就是徹悟這一條路,自覺開始。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…,自覺覺他慢慢圓滿,心量不斷地廣、智慧不斷地高、覺性不斷地提、度眾不斷地廣。這個是沒有爭論的,不是世間的雜知雜見,是要長久用功的。入地菩薩就不談哪一個宗派,入地菩薩才來談成佛的路,沒有入地就沒有因緣入佛道。

佛好比十五的月亮,覺是最圓滿的,所以說佛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凡夫是完全不覺,有很多執著習氣。因為不覺,才區分南傳、大乘、密乘,大乘又分很多宗派,天臺、禪宗、華嚴、唯識、淨土等等,這些就是不覺的眾生修的。古人講:「黃葉為金,止小兒啼。」拿黃色的樹葉來騙騙小孩,說這是黃金,讓他不要哭。所以沒有開悟的人才談種種的宗派法門,這些是人的業、人的執著所成的,佛的境界沒有這些分別。

佛法不是嘴皮子功夫,不是讀讀經、學學教,這邊聽一聽、那邊聽一聽就可以。修行是以證量為主,證量就是要入地,入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…。沒有入地就沒有證,都是生死。入地稱為登地,這個地是指覺地、心地,登地菩薩就是入到心地、覺地的意思,就是已經入到覺的行列。要入到覺就不能迷,不迷就是不心外求法,不著相,不隨境轉。所以執著表面的東西,講禪、淨、律、密、教,這些是外行人修的,是門外漢。真正入地不會講這些,就看覺地功夫到哪裡。

覺現前,心地清淨現前,修禪、修淨土、修華嚴、修天臺,就沒有什麼分別了。凡夫眾生才會分別:他要去極樂世界、他要參禪、他要修一心三觀……。沒有成道的人才會弘揚淨土、弘揚禪宗或弘揚天臺,成道的人只有弘揚佛法,不管他是從禪入佛、從淨土入佛、從天臺入佛、從華嚴入佛,成道的人只有佛法、心法。

回到佛法的範疇,修任何宗派都是要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都要破我執、破法執,破掉無明,入到心地。如果你不是這樣想、這樣做,肯定是外道。現在很多佛教修行人由於知見錯誤,就落到外道、魔道,修的不是真正的佛法,對於真正的佛法已經模糊了,道聽塗說,聽的都是有毒的知見,這是很嚴重的事情。

末法就是成道證果的人少,邪知邪見多。今天跟大眾講清楚,修行就是修覺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凡夫跟聖人的差別就是迷跟悟、覺跟不覺的差別。悟就是覺的意思。登地菩薩入了覺、入了地、入了心地,就沒有宗派的問題。沒有登地,就有種種宗派問題,都是凡夫的業障,是凡夫執著習氣的分類。像清涼澄觀國師是華嚴第四祖,他也可以講華嚴、講天臺、講禪、講淨土、講密法,都可以。因為他有證量,已經通達佛法的道理,所以他講的每一個道理都是通達的。當他講華嚴的時候,什麼都是華嚴,禪是華嚴,淨土是華嚴,天臺、唯識也是華嚴,所有佛法宗派都是華嚴境界的不同面向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希望大眾依照師父教的道理去用功,否則東聽西聽、東看西看會耽誤很多時間,得不到好處。大眾還沒有能力去把師父所講的跟其他法師講的合在一起,也還沒有能力分辨清楚師父跟別人講的有什麼不同。你要是程度一直提升,能分得清楚,才會知道這個不對、那個不對。程度低的就會覺得這個很好、那個也很好,就分不清楚。縱使佛現前,還把佛當成道士。凡夫就是這樣,求一求,想要業就消了,鬼也走了,什麼都變好了。

現代很多學佛的人會把佛法道教化,什麼意思?求平安、富貴、長壽,求不要有壞事,求離苦。佛法有沒有這個效果?當然有,但佛法不是注重這個效果,而是人在用功的過程當中福報增長、業障消除,自然會有這些世間的利益。不是專門去求,並且把這個當成學佛。這是不對的。當你做對的,自然各方面都會提升。如果沒有認真靜坐、念佛、持咒、參禪,什麼都不用功,就想修行有所成就,這怎麼可能!未曾有一法從懶惰懈怠中得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從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,到等覺、妙覺,成佛,就是覺的差別。所以經典才講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因為覺就是菩提心,菩提和涅槃是本性的一體兩面,本性當中有涅槃體,為真空,但是菩提能起一切作用,為妙有。涅槃跟菩提都沒有形相,所以稱為無為法。大眾各自提起,迴光返照,直破無明。就像禪堂的對聯所說:禪宗此心無門,堂中破參直了。
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