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宗祖師的機鋒轉語,是屬於開悟後的事情。大眾的程度不夠,聽師父講這些的重點是不斷薰修。能把師父講的道理變成你的思想的基礎,你才會用得上,才有力量去轉。成熟一個知見要花時間,像「見境知心、罪己求責、轉念破執」,大眾聽到耳朵都長繭了,但是你能夠用嗎?如果它還不是你思想的基礎核心,還不是你知見的根本,你就用不出來。要把這些知見變成你的知見,它才有力量。就像一把武器要變成你的,你會用,它才有用。你不會用它,它就只是一個偶爾想到的觀念。
下一段引自【四祖道信 方寸論】
「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。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,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,一切因果皆如夢幻。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,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。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,更無別法。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,莫起貪瞋,莫懷愁慮,蕩蕩無礙。任意縱橫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。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。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。」
(法融)師曰:「心既具足,何者是佛,何者是心?」祖曰:「非心不問佛,問佛非不心。」(法融)師曰:「既不許作觀行,於境起時,如何對治?」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」
這個公案的緣起,是四祖道信大師把衣缽交給五祖以後,就到處參訪。有一天他看到牛頭山上面有紫氣繚繞,知道這個地方有大修行人。他就問那裡的一個僧人:「此間有道人否?」僧人回答:「出家人哪個不是道人?」四祖反問道:「阿哪個是道人?」被四祖這一問,這個僧人無言以對。後來經過一番波折,四祖找到牛頭法融禪師。
四祖道信傳法給五祖弘忍,但是四祖也傳法給牛頭法融禪師。一般講牛頭山這一脈屬於旁系,但其實牛頭法融禪師接四祖的法,他也是直系。像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的寺廟待了九個多月,他沒有聽過一堂開示,都在出坡作務。最後離開前,五祖才跟他講金剛經,可能只講一兩個時辰的時間,六祖就接了法脈。四祖道信還在牛頭法融禪師的茅蓬住了一個晚上,所以不能講法融禪師是道信大師的旁系。佛法是有心者得、有道者通,是以修行為主。直系法脈是要開悟,旁系法脈也是要開悟。沒有開悟都落空。
「方寸論」是四祖道信大師跟牛頭法融禪師開示的。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所有法都不離開自己的本心。方寸就是心的意思。八萬四千種法門是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習氣執著,心有八萬四千種想法、作用,要從心所起的作用回到心的源頭,自然有八萬四千種法門。所有法門不離心,都是要對治心的執著習氣。修行就是要了解這個心、悟這個心、證這個心。經云:「設有一法勝過涅槃,我說亦如夢幻。」如果說有一個法勝過涅槃,這個法就是邪見。沒有一個法不從心生。禪淨律密教都是心生出來的法,都是要回到這個心,隨時不離心。
「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,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」只要回到這個心,無量的功德、神通、智慧,統統不離心。「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,一切因果皆如夢幻。」修行到家了,就是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。但是如果繼續緣境起念,就繼續有妄想生死。所以這裡講的道理是屬於修行到家的人。本心本空,所以「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,一切因果皆如夢幻。」但是如果心達不到空、體現不了空,煩惱業障是有的,一切因果都是真實。
「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。」這也是修行到家的人才如此。本心現前就沒有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。「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。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,更無別法。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,莫起貪瞋,莫懷愁慮,蕩蕩無礙。任意縱橫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。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。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。」
(法融)師曰:「心既具足,何者是佛,何者是心?」祖曰:「非心不問佛,問佛非不心。」離開心就無法問,問佛為何的就是心。(法融)師曰:「既不許作觀行,於境起時,如何對治?」這個境界是指凡夫認為的善惡、是非、人我、對錯起來時應如何對治它。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」這裡告訴我們平常對人對事的態度。心裡如果沒有煩惱、執著、習氣,外面就沒有境界。如果你心裡有這些,外面就有考驗你的境界,內外相應。
外面的境界沒有好、沒有壞,好壞是習氣執著所生的定義。如果不去著相它、認為它、定義它,就可以無心於萬物。無心的初淺解釋就是無念,心是空的,就沒有妄想。沒有妄想,心就會平靜。所以迴光返照要做到無念,妄情就可以不起。凡夫的心都是往外面攀緣,看到、聽到就有想法,內心的執著習氣就現前。現在要把這個習氣收回來。只要能迴光返照,心往外面起念攀緣的習氣就會收回來。
古人心性比較純良,環境單純,所以聽到四祖道信禪師一講,法融禪師就契入了。現代人習氣重、攀緣心重,眼睛看到、耳朵聽到,心就攀緣,就有感覺。現在迴光返照,直下往身體後面看去,想到找到自己的本心,就可以收斂。無念是要做到的,做不到無念,就無法斷生死的因。
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