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個階段迴光返照,把眼睛往外面看的力量作用迴過來,往身體後面看去。身體是一個參考點,不要有身體的感覺。沒有身體、眼睛、環境、沒有其它念頭,就是直接迴光返照。收到心如虛空廣大、無念,這就是話頭。但是雖然參到話頭,還沒開悟,要把話頭參破,就是禪宗祖師講的破本參。你參念佛是誰,或是參後面的無位真人是誰,這個就稱為本參。話頭破掉就是本參破掉,疑情破掉,就見到本性悟道了。
疑越深廣,悟就越深廣。疑淺,疑的時間短,悟就淺。所以工夫要做紮實,要肯心辦道。有的人一迴光,就覺得:我就是參不到;這個很麻煩、很累。你現在所熟悉的方法難道不是過去學來的嗎?大眾現在的知見與行持已經成熟到一個階段,師父現在教導的新方法更直接、更好,為什麼不用?若不知道用,豈不是愚癡?在此之前的法門能讓你坐下來幾秒鐘念頭就減少嗎?若是你真正用迴光返照這個方法,幾秒鐘念頭就收了。修行比較深的人一迴光返照就無念了,開悟的人一迴光返照就是空覺。
當你參破話頭,就是我執破掉,見到本性,這時候再講默照任持。所以默照是用在第四個階段,就是開悟以後。師父不同意開悟之前用默照工夫,因為現代人用默照方法沒有頭緒,很難有所成就。除非這個人生活很單純、心性很純良,加上過去的善根,才能以默照入手。一般人在開悟前用默照,都是模模糊糊,不是瞌睡就是妄想。第四個階段,依默照而任持自性,就是隨時有空覺,隨時默照。因為悟道後心有空,所以能夠默;因為心有覺,所以能照。默照的目的就是令心的空覺不斷,默照的精神就是默而照、照而默,默就是空、無念,照就是有覺、不迷。空覺沒有現前,沒有真正的默照,怎麼照都是生死,都是我執習氣的無明作用,無法了生死。
總之,這個方法的第一個階段,迴光返照;第二個階段,在無念的話頭處參、起疑。第三階段是參破,破執見性。這三個階段是臨濟宗常用的工夫,其實任何宗派都要按照這個方式去修。修行不管用什麼方法,就是要破執見性。有沒有念佛破執見性的?持咒破執見性的?觀想破執見性的?都有。迴光返照或是話頭處參,是禪門的方便。而用念佛、持咒、觀想等方法到達破執見性的過程裡,一定有迴光返照,一定有類似於話頭處起參,否則不會破執見性。
話頭處是宗門的主要鍛鍊,此迴光返照方法是師父教導大眾的方便捷要。祖師要花幾年、幾十年的時間培養一個疑情,要參破話頭不是那麼容易。這個方法很直接,大眾去體會迴光返照四個字,自然會參到話頭。除了迴光返照,話頭處參究,其他境界都不可以執著。修行是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的實踐。過去所學的有過去所學的功用,現在告訴你這個方法,就用這個方法做。這個方法從現在起,到未來成道證果都可以用。
所以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,不思善、不思惡,如何是諸人的本來面目?就從這個地方去參究,自然水落石出。實踐這個法門的五個階段:迴光返照,話頭處起參,破執見性,默照任持,到最後露地白牛。露地白牛就是心成熟了,真正成就了,不是所謂的因,而是果位成熟了。這是一條修行直接的路,希望大眾用這個方法好好用功,迴光返照,返聞自性。只要你肯心去做,很快可以相應。
學人修行一定要做到無念,把不思善、不思惡做到。否則聽聞、了解再多的知見,都會落空,於自己修行本分事、生死大事,一點都幫助不了。真正做到本心清淨無念就無生死,有念就有生死,就是這麼嚴重,這麼實在。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