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出家或在家,修行的目的是要解脫利他,這個觀念不能模糊。如果這個觀念模糊了,不是以解脫利他為修行的方向、目的,就無法入大乘佛法之門。解脫利他就是自覺覺他,一般人不清楚自覺覺他的意思,講解脫利他比較清楚,意思就是以了生死、度眾生為修行的大方向,去修福修慧,去破執著、除習氣。
修行要向古人學習,古人修行都是剋期取證,發願要在一段時間內開悟、成道。像佛在菩提樹下立下誓願:「不成正等正覺,誓不起此座!」這就是修行的道心。古代出家人都是以一世成辦道業為目標,發願這一輩子要成道證果。沒有成道證果,就代表要輪迴很久。所以無論出家或在家,修行要以成道證果為目標。出家是一個身分,解脫之後就沒有出家或在家。本性沒有出家相、沒有在家相,解脫以後要現出家相就現出家相,要現在家相就現在家 相。
古代出家人要一生成辦道業,就是在一輩子裡面成道證果、解脫利他,所以出家來全心全意用功。出家法師要學習這樣的道心,發願在一生成辦道業。居士雖然無法全心全意用功,但是也要發願解脫利他,這是很重要的。這個想要解脫利他的願心,就是自己將來成道證果的一個種子。這個種子在心裡面慢慢成熟,有一天會開花結果。如果沒有發這個願,修行的方向不清楚或是偏差了,將來想要成道證果就很難。所以不管修行修得如何,一定要發願解脫利他。
解脫利他是佛法名詞,解脫用世間話講就是自由自在,沒有束縛。解脫不是什麼都不要,什麼都不要是偏空。解脫是什麼都有,但是什麼都不執著,沒有東西可以綁住自己。就像佛有菩薩眷屬、弟子、護法等等,但是佛什麼因緣都不執著。你不必用自己現在的程度去想成道之後的狀態,覺得自己成道之後就什麼都沒有,必須放下世間的一切。當你真正成道了,再來看世間的很多事情未必會覺得是好的。生命到了不同的層次、方向,就有不同的想法。就像廁所裡面大便的蟲在這個污穢的環境裡面很高興,它無法真正知道在好的環境裡生活會是如何。所以佛菩薩的世界或關係因緣不是人可以想像得到的。
在佛菩薩的關係裡面沒有人世間的煩惱、執著、習氣、障礙、嫉妒、排斥、貪嗔癡…,他們的關係都是正面的。一個人周圍的關係如果沒有這些嫉妒、排斥、煩惱、障礙等,就會安靜、平靜。俗話講:富貴福報容易有,清福難享。清福就是心很平靜,沒有煩惱,這個比世間富貴更難得。不同道的眾生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,而世間人的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。當你到了不一樣的位置,才會知道在不同位置的人心態就會不一樣。例如當你從人變成天人,再來看人世間就會覺得不好。在不同階段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,所需要的也不一樣。
大眾聽師父開示,除非是很固執或是學得很偏,否則應該知道修行一定要發願解脫利他。發這個願,這個願在心當中不斷發芽、開花結果,將來就是依這個願而走到解脫的方向。你念佛、持戒、打坐、誦經、拜懺…,做這些加行是好事,但是要把做這些的福報、功德、心念全部集中到解脫利他的方向來,這樣修行才不會散掉。
不要小看發願,解脫利他的這個願就是成道證果的因,它是有力量的,可以帶動自己的業。願力是一種希望,就是設定出生命發展的方向,也就是業力發展的方向。如果沒有願力的帶動,業就不知道發展到哪裡去了。所以大眾一定要經常回向、發願解脫利他,並且要提醒自己一生的時間很短,能用功要盡量用功。做得越多,這個願就成熟得越快。發願好比鋪橋造路,讓自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不斷往前走。
不論出家或在家,要學習古人剋期取證,發願要在一段時間裡證道。古代出家人想在一輩子裡面了生死、度眾生,為了專心完成這件大事,所以才出家。但是現在出家人很少有這個概念。釋迦摩尼佛為什麼成立僧團讓人出家?教他們完全投入、精進、專一,才能在一輩子裡面成道。不僅出家法師要解脫利他,在家居士也是要解脫利他。居士除了出錢出力護持道場、護持佛法,累積福報,同時自己也要用功,靜坐、參禪、拜懺…,把自己的心量打開,破除執著。
用功要記得經常發願了生死、度眾生,解脫利他,自覺覺他,這樣生命發展就有具體的方向跟動力。師父度眾、結緣也是要解脫利他,佛菩薩這樣做,師父也這麼學,這就是師父的動力。發願朝著解脫利他的方向,生命就有一個具體發展的方向,否則東做一點、西做一點,力量就散掉了。就像一個公司要設立企業目標,按照目標去做才有動力,才有一個努力的方向,否則沒有目標隨便做,這個企業一定不會成功。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你現在發願解脫利他,將來才有開悟、成道證果的契機。不要小看願力。一般人都有業力,因為作不了主,就隨業力去了。簡單講,業力就是輪迴力,就是在六道裡面來來去去的力。輪迴力有善有惡,好的還是會變成不好,就像人做善法而變成天人,天人享福後又墮落了。而願力是解脫力,就是要離開輪迴、成道解脫的力,所以是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把業力收斂。當願力很強,就能收掉不好方向的業力。經典也告訴我們要發願,發願有它的效果和意義。大眾可以在佛前發願,提醒自己修行的目的。周圍不一定有人會提醒自己,必須自己提醒自己。
大眾聽經聞法,知見都有一定的程度了。有正確的知見,還要去實踐,才能真正得到利益。所以要經常靜坐,練習轉念。不要覺得:「我修行不好;我很忙,沒有時間用功;開悟、成道證果很難,我沒有機會…。」想這些是沒有用的,就是真正去發願、用功。能用多少功就用多少功,但是一定要發願。不要覺得:「我這麼一點修行怎麼發這麼大的願?」就是要發這個願才能帶動,願力才能夠帶動業力。能這樣做就能慢慢趨向解脫大道。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