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1

October 17, 2023

寶鏡三昧歌無盡,銀盌盛雪性相真。
攀緣一合局外念,明月藏鷺無住心。

這首偈子是關於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价禪師所著的「寶鏡三昧歌」。寶鏡就是指清淨本心,它比世間的鏡子還要寶貴。世間鏡子只能照,而清淨本心的寶鏡是活的,能起作用生出一切,生的同時就照,生照同時。一般觀念是:心起作用,作用生了,再照。不是如此!清淨本心起作用生出森羅萬象,生的同時就照,沒有前後,所以稱為寶鏡。照也可以說是「覺」或是「知」,就是本心本性的一種本質。

三昧,就是隨時安住在清淨本性當中。禪宗的三昧不同於一般講的三昧,一般講三昧是指定境,有定、有不定,有入定、有出定。禪宗的三昧是楞嚴大定,是定在自性當中。眾生皆有本具的心性,十方三世界都不離開本具的心。本具的心性是不生不滅,安住在本具的心性當中,這樣的定就是沒有出入的楞嚴大定。要達到這個三昧,就要回到寶鏡、回到清淨心,無始無明要破,並且安住在本具的清淨心。剛開始安住還不成熟,還不穩定,就要努力去成熟。等安住成熟了,三昧就定了。

「寶鏡三昧歌無盡」,歌無盡代表心不斷起作用,每個當下都是寶鏡起作用,作用無量無邊,沒有時間、空間,所以這個歌唱不完。歌無盡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師父傳禪宗心性的道理給弟子,一代一代不斷傳,傳承沒有盡頭。禪宗祖師對於悟道有一種責任、使命,因為悟道才可能將佛、菩薩、祖師所悟的道傳承下去。禪宗是以心印心,師父開悟,也讓弟子開悟,才是傳法。所以禪宗傳的不是一個寺廟、一個印、一本書、或是一些知識,而是傳佛法的正知見,必須是師父悟道、弟子也悟道,師父成道、弟子也成道,這樣一代一代把道傳下去。

歷代禪宗祖師建道場、講經說法、度眾,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弟子能夠悟道。如果弟子沒有悟道,佛祖傳下來的道傳不下去,在他這一代斷掉,他就變成法中罪人。沒有把佛法的正知見傳下去,禪宗的傳承就斷了,就是違背佛、違背歷代祖師,好比世間人講的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沒有傳下後代是不孝,對不起祖先。所以很多禪宗祖師往生時感歎的是寺廟沒有人,明明他寺廟裡有很多人,甚至有幾千人,為什麼他講沒有人?沒有一個可以接法的人。所以禪宗的重點不是道場多大、人多少,而是傳的法對不對、清不清楚,和佛菩薩所教的有沒有一致性、一貫性。

「銀盌盛雪性相真」,銀色的碗是指本性的真空,白雪是指本性生出來的作用。心的真空顯現出心作用出來的森羅萬象,無二無別,就像銀盌盛雪,沒有分別。所以「銀盌盛雪性相真」,就是指本性的真空跟現象是合在一起,沒有分別的。

「攀緣一合局外念」,當真空心起作用,生出當下森羅萬象的一合相,這一合相包括自己的念頭、身體、環境、山河大地、宇宙虛空。當下心起的作用不是一個念而已,比如你起一個念往右邊看,事實上這個念頭相應了右邊整個宇宙的風景。真空心起作用的同時,心就在當下顯現出這個一合相,念頭、身體、山河大地、宇宙虛空都一起顯現。所以心起的每一個作用都在當下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而且每一個作用都是一合相,這是一個合相的局。但是凡夫的心模糊、不清淨,無法安住當下。凡夫的心被無始無明包覆住,有我執,就會產生一個「我」跟一個「我所執著的外在」。因為有習氣執著,就會對自己認為外在的人事作定義。只要我執定義的念頭一生,就不在一合相裡,就是在局之外,這個作用就會留到將來成為果報,因為它沒有當下報掉。

我們起作用一定要當下因、當下果,當下把它報掉,這必須靠覺性。如果心起作用不覺,念頭跑掉了,它就變成將來的果報。簡單講,凡夫的心起作用也是一合相,但是凡夫不覺,自然會攀緣自己心生出來的一合相,無法安住。這個攀緣的念一生,就是在一合相這個局之外的念頭,這就是「攀緣一合局外念」的意思。

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
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