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明月藏鷺無住心」,就像白鷺鷥牽著月亮、月亮照著白鷺鷥,白鷺鷥在哪裡,月亮就在哪裡。所以心的作用在哪裡,照就在哪裡,空就在哪裡。明月代表清淨本心的覺體,白鷺鷥代表清淨本心的作用,所以心的清淨作用在哪裡,心的覺體就在哪裡。「明月藏鷺」就是指心的清淨作用在心的清淨本體裡面,無二無別。「明月藏鷺無住心」就是指清淨本心起作用,隨時是即作即了、即空即有。
這個偈頌提到《寶鏡三昧歌》當中比較重要的幾句話。很多曹洞宗祖師的文字很美,意境很深,所以講起來比較複雜,很多人未必能懂。當然要做到祖師寫的境界,重點還是要破自己的執著習氣。
南傳佛法講,凡夫因為有我執而攀緣現象,這些現象法是實質存在的,它不可破,而南傳修行的重點就在破我執、斷我執。當我執斷了,就沒有攀緣、生死的事。大乘佛法則是講,凡夫由於清淨本心被無始無明包覆住,產生出我執跟我執所攀緣的存在法,我執跟存在的現象法都是清淨本心生出的作用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一切法、一切現象是心生,心生出作用,當下作用就空掉了,所以這些緣起的現象存在法沒有自性,不是實質存在,也不是沒有。要了解現象存在法,必須破法執,就是要破掉「法是真實存在、有自性」的這個觀念。
我執跟我執著的現象法都是從心而生,兩者都要破掉。但是南傳是處理我執的部分,破我執、斷我執,了分段生死。師父講過,無念有兩個層次,第一個是我執不起作用,沒有念頭,對現象就不攀緣。沒有起貪嗔癡,就沒有攀緣,就沒有外在的問題,就只有自己的問題。所以南傳是把我執斷了,無念、空,但是對於外在的現象、無始劫來跟人跟事造的業還沒有處理掉,將來還要受報。縱使達到滅盡定、證四果阿羅漢,跟人跟事的關係因緣,也就是法執的部分,還沒有圓滿,這些業還沒有消。
修行菩薩道的積極意義,就是要把自己累劫當中所造的業都處理好、銷融掉。不是單單處理我執,法執的部分也要行菩薩道去受報、化解,就是對境練心,把這些業銷融到真空本性當中,才能轉業。自己過去起的念、造的業,都在宇宙法界當中,因緣到了就要受報。如果心不起作用,好像這些業就報不到。但是當心起作用,這些業還是要報。所以大乘的修行不但要處理我執,也要處理法執。處理法執就是處理「我所執著的外在存在」的問題,就是要把無始劫造的業銷融,這必須把無始無明破掉,回到本具清淨心,並且要安住在本具清淨心當中的無念。
本具的清淨心有空有覺,必須安住在這樣的本性去對境練心,學一切法,度一切眾。眾生有病我有病,真正見境知心,看到境界知道是自己心所生,這樣待人處事,把過去造的業報承擔、化掉。承擔的意思就是讓業報掉,報之後心平靜、寧靜、清淨,沒有第二念,把惡緣轉成善緣,把善緣轉成法緣。簡單講就是:回到清淨本心,隨時安住在清淨本心的覺性不動,這樣待人處事,對境練心,轉識成智,就是《六祖壇經》講的「有念念成邪,無念念即正」,這是悟道後的狀態。有念就是邪念,無念才是正念。這個無念不是凡夫的無念,也不是南傳無我的無念,而是清淨本心隨時空,依空起作用,馬上消歸自性。當下有,馬上又回到空,所以用而無用、念而無念、相而無相。
如何念而無念?當下就是真空,隨時在當下。什麼是相而無相?心起作用就是一合相,在一合相裡面不分你我彼此,就是一個整體相。對當下的實相不分別,就是相而無相。當契入本性,破無始無明,就是別教所謂的登地,登到心地了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無生滅性為因地心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」以不生不滅的本性為修行的基礎、因地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,就是安住在不生不滅、真空、無我、清淨的本性當中,對境練心,不斷轉識成智,把累劫當中自己造的業慢慢銷融。這是頓修,不離頓悟狀態的修行。
打個比方,別教初地菩薩初破無始無明,其覺性範圍好比是十公尺,那麼十公尺以外的範圍,初地菩薩就無法覺。等到破了第二分無明,變成二地菩薩,覺的範圍再大一點,放大到二十公尺。再來三十公尺、四十公尺、五十公尺、一千公尺、一萬公尺…,慢慢到達整個心完全含攝十方三世界,沒有一個念頭、沒有一個心中的業在自己覺之外,這樣就是覺行圓滿、大圓滿覺,就是佛的境界。
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