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心 – 橫看成嶺側成峰

December 7, 2021

禪宗講坐禪,俗話稱打坐或靜坐,也有人講禪坐。所有禪宗的坐禪方法和觀念,不離開收斂心所生的一切法。心起什麼作用,就有什麼現象。一切相是心所呈現的表情或表達,心起妄想的作用,就有妄想的現象,心起清淨的作用,就有清淨的現象。喜怒哀樂、菩提涅槃,亦復如是。

真妄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

雜念、妄想、情緒、感覺,都是心起的無明作用。沒有心,人就沒有煩惱、妄想,也不會有輪迴,什麼都不會有。假的,是心生出來的;真的,也是心生出來的。所有現象、事物是心所生,心能夠生出佛,能夠生出眾生。佛、菩薩若為真,六道輪迴的眾生就是依妄想、執著所生出的假。不管是假是真,沒有心,一切法不能成立。有心才能夠有情、才能夠有生命,而稱為有情眾生。有心,才有念頭的變化,才有現象的變化,才有輪迴。

執著、煩惱、情緒,知道、不知道的念,意識層面、潛意識層面,全都是由心所生。離開心,沒有真也沒有假,假或真都要有心才成立。心超越真、超越假,但一切真、假都不離心。心有無明、我執、妄想、煩惱,就像鏡子有灰塵,無法直接顯現心本具的理。心有遮障時,生出的就是假,就是扭曲,就有生滅、煩惱,才有六道輪迴。輪迴是由於扭曲、誤解心的本質或作用,而造成的一種生命狀態。

心若是清淨、無我,沒有無明和執著,生出來的就是真,真就是常樂我淨,就不輪迴。就像鏡子沒有灰塵,照出來的世界很光明、不扭曲。既是光明、不扭曲,就不用解決扭曲的部分。如果認識不清心的作用,心的作用有扭曲,就必須解掉扭曲。因為是自己造的生命,必然要解,因而有來去與輪迴。

如果所認識、安住的理不能吻合心本具的理,就像祖師講的「方木逗圓孔」,要把方形的木頭嵌在圓形的孔裡面,是不可能的。六道輪迴就是對自己的心認識不清,心中有無明、執著,而造成的生命狀態。在六道輪迴的目的可以說是為了學習,也可以說是心外求法的作用下,因不清楚而造成的攀緣輪轉。

一旦有不清楚,有輪轉、來去,就有苦。苦是由於不能安住於心性的理,不知道如何解決心的妄想作用、扭曲作用。但六道還是心生出的,是心中有無明扭曲的表達呈現,還是不離開心。認識自己的心,回到、安住自己的心,證到自己的心,用本來清淨的心,去起一種真實無染、無扭曲的作用,結果就是解脫、就是果位,就能離苦得樂,就沒有來去輪迴,就是菩提涅槃,就是生命的實相。

宋朝大文豪蘇東坡遊廬山西林寺時,曾留下一首詩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一般人對於這首詩的認識是比較淺的層面,廬山範圍很大,從這一峰可以看到那一峰,層層峰疊、縱橫交錯,從東邊可以看到西邊,從西邊可以看到東邊,所站的地方不同,看到就不同。

「橫看成嶺側成峰」,橫著看山頭就是嶺,從正面看就成峰,意思是說,人有自己固執的特殊觀念和久遠的習氣,人看到的是與自己習氣相應的。心裡有什麼執著,就會看到什麼。俗話講: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,我經常講,每個人以自己為圓心,畫圓定義外面的世界,再與自己的定義互動,這是第一個層面。

心中的定義是一種習慣,是一種習氣圍繞而成的執著。習氣一起作用,就是執著起作用,就是扭曲、無明。每個人心中的經驗、習氣、執著不同,所以從一個虛空中看到自己執著相應的變化現象,而有不同的答案。就像我在講,大家在聽,同一個道理,每個人聽到的感覺不同,這就是「橫看成嶺側成峰」。每個人心裡的感受,就像站在不同高低的位置去看廬山,所以「遠近高低各不同」。

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,因為迷惑於自己的執著造出的相應相。心的本體是空,心沒有形相,一旦在真空、沒有形相的心裡面,造出自己特殊的習氣和執著,起作用時就不得不透過習氣、執著的架構去起作用,這個架構就框住你、限制你。你無法起一個超越你思想範圍的念頭,你想不出一個念頭是別人的。心量愈大,想的層面愈多,心量愈小,想的層面愈少。不管怎麼想,都是你心裡的東西,你無法超越它。因為已經在廬山裡,再怎麼看也不會超越廬山範圍的風景。

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」,每個人心裡的執著不同,這是指有執著的部分。如果沒有執著,你還是在廬山裡面,看的還是你的立足點能夠看到的。打個比方,有執著的人站在廬山看,就像有近視或老花的人焦距不對,可能會把一個人看成兩個人。心中有執著,看到的東西不是真,而是心裡的執著所相應的。心裡面是習氣,看到的、聽到的就是習氣,所作所為就是習氣,這是六道輪迴的眾生所看到的。

心中有執著,所看到是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」,但是如果心清淨了,還是離不開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」。如果眼睛沒有問題,所看到的是真,但還是在廬山裡面。意思是說,不管是妄想心起用或是真心起用,都不離開自己心所開出的方向。心開出妄想作用有它的方向,真心起作用也有它的方向。

羅漢看的是真,菩薩看的是真,佛看的是真。人都是在廬山裡面,沒有辦法離開,聖人所看所用雖然都是真、沒有扭曲,但是範圍和自由度不同。現象是心作用的方向與呈現,心一起作用就是方向,就是現象,就是廬山的一景。真心可以顯現無量風景的盧山,心怎麼作用,就是怎麼看廬山,就呈現相應的風景。這是以禪宗的心法來看這首詩的第二個層面的意涵,也比較深、比較究竟。

心沒有形相,心包含一切森羅萬象、三千大千世界。真心含攝無量無邊,從哪裡看才是真呢?心作用的同時,這無量無邊的可能性,就變成你獨一無二的真實世界。無量無邊就是無門、就是無相,為何你看到相呢?因為心起作用,就開了這個門。不管是妄想或真實,都是「橫看成嶺側成峰」。不能自覺這個道理,就不知道「只緣身在此山中」。

定心不是可以選擇的功課

大部分修行人要契入真心,要花很長時間用功。妄想是心,不妄想也是心,真是心,假也是心,這樣的觀念才真實。三千大千世界就像地球儀,轉到哪裡就看到哪裡。解脫的心是活潑的,能隨處轉、隨處現,不是只看非洲或亞洲,而是要看哪裡就看哪裡,怎麼看就有怎麼樣的風景。宗門下坐禪必須了解這個道理,因為心無法安住而攀緣時,會為境界所困而作不了主。必須將心澄清、收斂,所以練習坐禪。

廣義的坐禪是要讓心時刻安住在清淨的本性,就像六祖壇經講的「一行三眛」。行是真心,坐是真心,吃飯是真心,睡覺是真心,時刻不離開真、不離開定。這種定是自性的定,定在自性上面,自性定現前就稱為一行三眛。時刻安住不為境牽,是修行的階段目標,不達到這裡是不行的,不達到這裡就不定,就是輪轉、著相、無明、扭曲,就必須收拾後果。定心是每個人的功課,不是可以選擇的。

狹義的坐禪是在簡單環境裡靜坐,以收斂身心,對治自己紛雜的心念。人一天到晚起無數個念頭,自己能覺察到的念頭卻很少。很多人一靜坐就覺得妄念很多,妄念就是作不了主或不覺察的念,每個念頭是自己心所起,自己卻不清楚。修行人要知道,自己用自己的功,定自己的心。自己的苦,自己不消,沒有人能幫你消;自己的煩惱,自己不破,沒有人能幫你破;自己的業,自己不轉,沒有人能幫你轉。自己的心,自己不正,沒有人能幫你正。

由於人對自己的念頭不清楚,所以要提升覺察心念的能力,首先要練習從很多妄念變成比較少妄念,再從比較少妄念變成單一念頭,最後把這單一一念也放下,返照自心,找到念從哪裡來。悟了道,就能回到本性的清淨,也就是無念。心起作用的同時,有念頭、有身體、有山河大地,剎那之間同時存在。

念頭是心的微細作用,是心作用的一點。如果人的情緒反覆無常,煩惱重、妄想多,就稱為粗心,就是有很多作不了主的念頭埋在心中深處。情緒起伏很大,想要人生平安幸福、順遂圓滿,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先用狹義的坐禪,在安靜單純的環境裡練習。從心有很多不清楚的念頭,慢慢變成比較清楚,作不了主的念變得比較少,再變成能覺察到每一個念頭。再從心所起的當下這一念反觀自照,破掉執著,找到起作用的頭,也就是心的本性。本性現前就是空覺明現前,達到無念,這時候保任涵養這個無念,就從這邊入道。這無念的心現前就稱為道,也稱為菩提心。無念現前,道就現前,才可能做到壇經所講的一行三眛,這是宗門從凡到聖的一條直路。

普通人的生命沒有安住的點,心生出的作用是剎那即逝,不是生命安住依靠的地方。心這麼起作用,就這麼有,心不這麼起作用,就沒有相應的相。凡是有形有相的,都是心的作用,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,都是心所生所造的作用。作用剎那變異,人會起快樂的念,念起即滅,快樂可以安住嗎?不能安住,因為它是心所起的作用,作用是變化。

你起笑的作用就會笑,你起哭的作用就會哭,你起煩惱的作用就會煩惱。起天人的作用就有天人,起地獄的作用就有地獄,起非想、非非想天的作用,就有非想、非非想天的現象。這些可以安住嗎?不需要也不可以安住。因為執著自己心起的作用,才想要在作用中安住,這種因我執而著相的安住是虛妄,也是造成輪迴生滅的因素。

現象或感覺隨作用不同而變化,作用變化不定,所以現象變化不定,因此現象或感覺都無法安住。起笑的念頭,哭就不在,起哭的念頭,笑就不在,但是能夠起笑、起哭的能力,是時刻都在的,要安住、把握的是這個能力。心有可以起作用的功能、性德,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天堂、地獄、人、畜生、餓鬼,都是心所起的作用,都不是安身立命之處。

悟道是找到自己的心,找到念頭、感覺、現象的源頭。從心所起的當下現象作用,返照而找到起作用的源頭,這源頭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,或者叫做本心、本性,這個地方是所有生命現象,所有感覺、情緒的源頭,是唯一能夠安住的地方。找不到自己的心,不能安住在自己的心,就會依靠心所起的作用現象,心就會波動,哭就哭,笑就笑,作不了主。依靠現象作用久了,就變成一種攀緣習氣,俗話講「積習難返」,作用習慣了,就很難回頭。

不是只有禪宗講悟道,佛法的中心意旨就是體現心的本性,找到生命的源頭,任何宗派都不能離開這個主軸。不回到生命的源頭,就無處可以安住,無法解脫困境,這不是學習那一種宗派或哪一種宗教的問題,而是生命存在的事實。

很多居士問我:「師父,我可以了解佛法的道理,但是很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。」心是自己的,煩惱是自己的,只有自己才能放下、解脫。我回答:「好比你現在沒有飯吃,坐在這個地方不去找食物就會餓死,就算食物很難找,你要不要去找?再打個比方,賺錢很難,但是沒賺錢就沒錢用,所以難是不是問題?難不是問題。」

自己的心,自己起作用,自己要承擔。該做的事情,沒有困難或簡單的問題,就是要做。心能夠起念頭、起作用,所有的念頭、作用是你的,你可以不讓它變好嗎?如果一件事不需要做,也沒有困難或簡單的問題,因為不必做。真正的理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不落實都不行,不落實就無法改變生命現狀,這不是可以選擇的,不是要或不要、困難或簡單的問題。

能落實所了解的理一分,就得到一分受用,轉化一分業障,提升一分生命的品質。能夠掌握自己的情緒跟念頭,就多一分穩定,少一分煩惱,這是自己的事情。佛告訴我們道理,做不做在於自己,佛也無法勉強。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佛從自性中講出真正的理,你懂多少、做多少,你就得利益多少,這是自己的事。

 

練習作主是掌握人生的依據

為何很難將道理落實在生活中?因為習氣很久、很深,不容易改變。習氣愈重,心愈粗,我執愈重。有個笑話,某位心理學的教授在期末出了一個考題,這個考題問,為什麼吵架的時候,兩個人愈講愈大聲?而談情說愛的時候,則愈講愈小聲?後來教授提示:每個人都有執著,吵架時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對、執著對,希望旁邊的人都贊同自己,愈吵執著愈重,聲音就愈來愈大聲。談情說愛的時候,兩個人在互信的基礎上,只要一個表情、一個手勢就足夠了,也不希望別人知道,所以就愈講愈小聲。

這個教授最後講,會如此是因為心的距離,心的距離愈近,就愈小聲,心的距離愈遠,就愈大聲。心比較粗的人,講話就比較大聲,心比較細的人,講話就比較小聲。人跟人講話要有聲音、耳朵,講了半天,不知道誰對誰錯。天人講話只要心念一起,彼此就能夠知道了。佛、菩薩不用講話就能溝通,佛、菩薩的心是含遍虛空,心心相印,不需要溝通就通了。

心愈細,愈靈敏、愈清楚,心愈粗,愈要溝通。佛的心是細中之細,每個念頭都清楚,你所起的念頭變化,就像祂起的念一樣,佛都很清楚。佛、菩薩們的心跟心是沒有距離,我們講「同體大悲」,佛、菩薩、眾生是同體,所以諸佛菩薩知道每個眾生所起的念。眾生的心跟佛菩薩的心本質相同,都是空、覺、明。但眾生的心有迷惑,所以自己起念自己不知道,佛菩薩的心時刻是空覺明,空覺明跟空覺明是如水跟水相容,如虛空跟虛空相容,所以你有什麼念,佛、菩薩都很清楚,連你自己不知道的,祂們也知道。佛、菩薩的心跟心沒有距離,但是六道輪迴的眾生心跟心的距離就比較遠,因為是分割,是粗,是執著,是不清楚。

宗門坐禪的步驟,就是要從粗心到細心,從細心到一心,從一心到無心。古人由於業比較清淨,比較容易悟道,參話頭,甚至是一言半句就能夠體會。臨濟門下一般是以參話頭為開悟的敲門磚,或稱為參禪。清朝玉琳國師講,學禪不參話頭是不對的,不參話頭就無法真實開悟,他講這樣的話有他的立足點,是基於他的修證。

現代人要參話頭的話,什麼時候參呢?雖然心很粗的時候也可以參,但一般而言,現代人我執較重,科技昌明所帶來的物質性依靠較深較廣,心依靠的習氣重、妄想重,心常常迷惑作不了主,所以剛開始坐禪就參話頭並不容易參。當人的依靠愈多,就需要愈多條件才能讓心定、靜。依靠愈少,則愈少條件就能夠讓心平靜。所以我執愈強,二元分割愈嚴重,物質化的習氣愈深愈廣,心的染濁愈重,就愈難收回來。所以這本坐禪手冊先教數息,數息就是數數字,這是古人留下來的方法。先用數息這個前方便,把粗心淨化到可以參禪的心境,把粗心收成細心,用細心去參才容易入道。

人命在呼吸間,一呼、一吸就是一輩子,一呼一吸之間,天地就轉換了。一口氣不來,人就死掉了。當人的念頭動,眼珠動,呼吸動,三個一起動,一般講心息相依。呼吸、念頭、眼珠子,是心所起的不同面向的作用,就像心起一個笑的作用時,同時會有笑的表情、笑的念、笑的賀爾蒙、笑的身體、笑的環境,這些是心當下所起的整體作用的不同面向。

念頭比較粗糙的人,呼吸就急促。如果一個人驚慌、恐怖,就叫他深呼吸,藉由起平均、穩定的呼吸作用,就可以調整、平復心情。當心專注在起平靜、穩定的作用時,心也會呈現出比較微細的念頭、作用。雖然是數息,也要用心法來了解,當中有它的微細處。心起數數字的作用,作用清楚,代表心清楚。如果數數字時,有間斷、雜念、妄想,代表心混濁不清楚,作不了主。數字是自己的心要起的作用,就要數得清楚明白,數一時,一就要出現,數二時,二就要出現。

練習數數字是狹義坐禪的初步定心方法,目的是讓心起簡單的作用,來收斂妄念或雜念,逐漸增加心作主的能力。在坐禪的單純環境裡面,眼睛不看,耳朵不聽,專心起一個數字,如果簡單數數字都做不好,當日常生活中起了煩惱的念,你要它消失,它不會消失,因為心根本作不了主,就沒有機會降伏、轉換煩惱的念。

生活中明明知道不可以生氣,卻又轉不過來。生氣是心所起,要不生氣也是心所起,但是卻轉不過來,因為起生氣作用的習慣性力量比較強,讓心起不生氣的力量比較薄弱,所以無法將生氣的作用轉過來。學習道理,日常生活卻無法運用這個道理,因為沒有如實練習、用功。英文有句說法:「practice makes perfect」,練習是達到最好結果的方法。這很實際的,數一就要有一,這是練習作主,放下煩惱、執著,讓人生活得更快樂、更能掌握的依據。

心起的作用能夠作主,代表心能作主。佛要這個世界變成什麼,世界就變成什麼,一般人要自己的世界變成什麼,並不能變成什麼,糟糕的是往往連一個念頭都轉不掉。作不了主的心就像一頭野牛,要馴服這頭野牛要花一番工夫。怎麼降伏它?你必須釘一根樁,樁要粗大,釘得要深。樁代表定力,數字就像樁,數字在,樁就在。樁在,牛就在,樁不在,牛就不在了。

不管修什麼法門,都不能離開定心、明心、悟心的大原則。離開這個觀念,對所練習法門的根本精神或目的,認識就有所偏差,就會走岔路,不但不能真實受用,而且會有很多的爭論是非。所有佛教法門不離開讓心能夠作主的大原則,別無他說了,若有其它的說法,也只是一時方便的說法。因為要引導不同執著的眾生,而有不同的法門,但在究竟上,所有法門都不離開對治自己的習氣執著而明見心性。因為執著、習氣有不同面向,才用不同法門去破執。

禪宗注重心性的契悟與涵養,心似乎很簡單,但不容易了解,所以要切實實踐才能相應。不在單純的環境練習坐禪、定心,掌握自己的念頭和心起的作用,而講要計畫未來,是做不到的。今天有這個念頭,就有這個計畫,念頭不清楚,計畫就不清楚,未來就不清楚。用數數字來練習讓自己的心起簡單的作用,才有辦法在複雜的環境中讓自己的心作主,起出自己想要的作用,這就是坐禪的明確觀念。

 

坐禪是落實生命的最小單元

心的本體是空,但可以起無量作用,所有以能量形式存在的事物,都是心的作用。心本身非能量,但心涵蓋所有能量。溈山靈祐禪師和仰山慧寂禪師,是溈仰宗的祖師。仰山第一次參訪溈山時,他還沒有受戒,還是沙彌,溈山就問他:「你是有主的沙彌,還是無主的沙彌?」色身裡有沒有主人在裡面?悟了道,本心現前,就是有主。本心沒有現前,就是無主,就只有作用,沒有源頭,只有變化,沒有常住。

仰山就回答:「有主。」溈山就接著問:「主在哪裡?」仰山就從西邊走到東邊站著,這就是他的主,他有他的道理。溈山看他這樣,知道他對心的觀念有一些根基。仰山接著問溈山:「如何是真佛的住處?」真佛沒有形相,真佛是所有現象、作用的源頭,就是生命的源頭,是自己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,也就是無我、空覺明的心。

本心、佛性沒有形相,怎麼表達它呢?動作就可以表達。但是要知道,一旦人有執著,表達的動作就會僵化、不活潑。因為執著心所起的某種作用為心,就無法轉位,一問就耽誤、差錯了。

仰山問:「如何是真佛的住處?」溈山就回答:「以思無思之妙,返思靈焰之無窮。思盡還源,性相常住。事理不二,真佛如如。」這就是真佛住處,也是從凡夫到聖人,從參禪到達開悟,從凡入聖的路徑。從心起出的法門作用,化掉心所起的執著作用,等到執著的作用沒有了,將所練習的法門也放下,這時候本性的真空、清淨現前。更簡單講,就是從心起出的作用,回到起出作用的頭。

念頭起來就不在,所以是「以思無思之妙」。「反思靈焰之無窮」,靈焰是指心,心是生命的源頭,心是活的,現象是被造作的。生命的源頭不斷生出作用、現象,可以變化的現象無量無邊,心無相,但心可以不斷起一切相。從心起的作用,反照能起作用的人是誰,就是「反思靈焰之無窮」。

坐禪不離開這個原則,用一個簡單的比方,心裡有很多執著、煩惱,就像房間裡有很多垃圾,佛法的法門像掃把,八萬四千種法門就像八萬四千把不同的掃把,用掃把的目的是把垃圾掃乾淨。不同的垃圾可能會用不同的掃把,但不管是什麼垃圾,都是在這個房間裡,不管是什麼掃把,也是在這個房間裡,所以用心所生的作用,排除心所生的妄想作用、執著作用。

依佛所教的方法,化除心所起的執著作用,就是用這個房間裡的掃把,掃掉這個房間裡的垃圾。把垃圾掃掉後,就要放下掃把,變成一個乾淨的房間,這就是修行的原則。要落實修行在日常生活中,非坐禪不行。因為坐禪是落實生命的最小單元|念頭,讓心能夠作主的方便。修行能夠落實在生活中多少,端看靜坐的時候能夠掌握多少念頭。

人走在街上,會逛哪一條街、哪一間店,都是內心的習氣、執著所相應而呈現的現象。所以坐禪的時候,人所感受或體會到的種種現象,是受到內心攀緣的執著習氣牽引。雖然身體不動,但是心在逛街,習氣到哪裡,就會呈現哪裡的景象。意思是坐禪的時候,內心的思想結構、我執結構,還是在運作當中,還是不斷有攀緣的作用。心有這種結構、習氣,就會出現跟這種結構、習氣相應的現象,可能有光、有相,有煩惱、有妄想,有種種身體的覺受。

了解一切是心的作用,不驚訝、不疑怪,就可以安住續進。平常如果喜歡逛某一間店,進去就出不來。坐禪也一樣,一旦執著某個現象或感覺,就會耽誤很久的時間。金剛經講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執著心起出的作用,作用就是有為法。心起作用不執著,當下消亡自性,就是無為法。

你走到某個地方,才會看到那裡的東西,不到那裡,就看不了那裡的東西。所以你會看到什麼東西,是因為你的心作用到那裡,所以不用驚訝,繼續往前走,才有辦法達到目的地。就像登山,路上會有很多風景,再好的風景也不要理它,目的是要到達山頂。慢慢練習就知道,心起不同的作用,就有不同的現象展現。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