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門問答

 

打坐時應如何處理妄念?

打坐時,數息數了一段時間後,心平靜,也清澈多了,然後就把心安住,不用再數。不數息,心也許會平靜一小段時間,可是妄念又會再回來。這時還是讓心保持平靜清澈,不要受妄念的影響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妄念回來的那一剎那,我們正面對著慣性的思想模式。要是心的清澈覺性不在了,又開始想事情,那我們就會再次跟著慣性的思想模式走。

所以,察覺妄念,面對妄念,且不受妄念的影響,非常重要。要是清澈的心受了妄念的影響,我們便失去覺性,也無法做自己念頭的主人。

什麼是業?

業是你心的呈現。

當你的心呈現了一個結果或事實,這個事實便是你的業。即使你不滿意這個結果或事實,你還是得克服這些障礙,人們稱這些障礙為惡業。一般人這樣稱呼它,但實際上,業並不完全是壞的,業有善業惡業,佛呈現佛的業,菩薩呈現菩薩的業,凡夫呈現凡夫的業。所以我們把心的呈現稱為業。

在繁忙的日常生活裡,如何保持平靜的心?

當一件事情發生時,我們首先必須看清楚什麼是事實,事實即告訴我們什麼是問題的根源。

要看清事實,我們的心必須保持清明與平靜,我們需要看到問題真正的根源。如果我們不暸解問題的根源與它所傳達的訊息,我們便會滋長很多情緒。問題已經存在了,如果我們專心處理一個問題,此問題便會很容易解決。

可是如果為了一個問題而滋生很多情緒,我們便增添了更多的問題。情緒使我們耗費許多的時間與精力,一事無成。我們必須暸解問題的真正根源、問題的核心,如此才能夠覺察我們平常一直習慣性地過度反應。

為什麼我們有如此多的情緒?為什麼我們有如此多的焦慮?因為我們想正確地解決問題,使之不再犯。但是,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,卻使問題惡化。問題惡化,則是因為我們常常過度反應。

有時在家裡,情緒化會使我們小題大做。例如,夫妻為一件小事意見不合,然後雙方變得很情緒化,最後小事情演變成一大堆的煩惱。這都是因為我們無法看清楚真正問題的根源。

什麼是禪?

禪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,有著悠久的歷史。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倡導者是六祖慧能大師(公元 638—713年),六祖慧能大師承繼了釋迦摩尼佛的清淨智慧,並以此教導學人,終身致力於弘化禪宗寧靜自在的精髓。六祖慧能大師的教誨不但在中國傳播,也傳入了日本與韓國。如今在西方國家裡,「禪」字是以日語發音 (zen),而不是以中文發音 (chan) 來稱呼。禪宗五個法脈宗别的淵源都可追溯至六祖慧能大師。而流傳下來的「六祖壇經」,記載了六祖慧能大師的教導,也是研究早期禪宗最重要的資料來源。如今全世界有數以百萬的禪宗修行者,他們在心靈的探索與深究會使他們發現自己有顆無比豐沃的心,而這顆心有著無窮的創造力,能在十方法界裡為自己找到安住處。

靜坐有哪些好處?

靜坐的領域幾乎與禪一樣的廣泛,可是毫無疑問的,靜坐是禪宗練心的重要修行方式。相似於禪,靜坐有許多的好處,可是最終這些好處可歸納為一。打坐能把充滿雜念、煩惱的心平靜下來,穩定脈搏,平穩呼吸,並激活頭腦的樞紐部分,讓靜坐者體驗在日常生活裡罕有的寧靜狀態。但靜坐最大的好處是讓人能夠體驗到空性(即無念的狀態)與自己的清淨本性及心的浩瀚。譬如說,你為工作或人際關係而煩惱,這些煩惱使你看不清事實,因而無法解決問題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事實已經被你的妄想扭曲了。可是,如果你勤於打坐,你便可以放捨這些偏見或執著,讓自己的心展現出無窮的智慧與創造力。這並不是理論,事實確實如此。想想看:當你害怕時,你會不會感覺到喜悅?不會。所以,靜坐可以清除内心的妄想與雜念,呈現智慧,能如實看清事實。

如何學習靜坐?

有些人認為靜坐時,可以伴以輕音樂、美麗的圖案、輕吟、唱誦等方式。這些也許可以舒緩一下身心,可是它們並不是真正的靜坐。禪宗的靜坐是師父傳授給弟子一個特定的姿勢與方法,也就是說,學習靜坐應由一個深諳靜坐技巧的師父傳授教導,就像必須從一個會拉小提琴的人那裡學習小提琴。一個禪寺的核心是禪堂,禪堂是靜坐的最佳去處,無論你是佛教徒或是在尋找心靈的安寧。禪堂裡有師父可以指導靜坐應有的態度和觀念,譬如靜坐的姿勢,與注意事項,靜坐時如何調息,靜坐時如何數息等等。你可以學習打坐,但最終你還是必須為自己的心負責。因為只有你可以清除心中的煩惱、憂慮與執著,只有你可以把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而不受妄想的打擾。

毗盧禪寺歡迎所有人到禪堂靜坐,我們會指導你如何在忙亂的日子裡,保持一顆平靜安穩的心。另外,禪寺也提供坐禪手冊與指導禪修的光碟,讓你一步一步的學習靜坐並探討禪之真正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