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念即無生死 – 1

April 29, 2023

 

參禪的目的,是要破除執著、開悟、明心見性,再來保任,直到成就。成就不是說出家幾十年,誦經幾千幾萬部,讀很多經典,或是持咒觀想幾十萬遍。成就是指本具的清淨心成熟了,心本具的性德顯現出來了。

具體來講,成就最少是證初果,各個宗派的成就差不多是這個範圍。現代人講:「這個人修行有成就。」通常是讚嘆為主,而不是這個人真正修行成就。 現在縱使是世人認為的顯教大法師、密教活佛、南傳聖人,也不一定真正證到初果。但是,真正的成就必須是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或是解脫的菩薩果。

另外一個關於成就的知見就是解脫的程度,真正成就至少是踏上解脫的門。證到初果某種程度算解脫,因為根據經典所載,初果阿羅漢天上人間七次來回就證四果阿羅漢。修行是要成就,或許這個話比較適合跟法師講,因為法師全部身心投入修行,居士則比較偏向護法,出錢出力。但是眾生皆有佛性,居士早晚要走上解脫的路。若沒有走上解脫的路,代表會不斷輪迴。所以縱使是居士,心裡必須有解脫的想法,也要有解脫修證的實際作為。

師父教導法師和居士。在教法師時,對於教法實踐、規矩等,會要求比較嚴格,但是在知見上面,師父怎麼教法師就怎麼教居士。能不能成就,就看自己的努力。所謂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想要進步多少,就必須付出多少。修行沒有便宜事。居士也要把自己當作修行人,才不會懈怠。不要把標準放低了,認為:我是居士,今生的修行簡單就好。如果你的念頭如此,解脫門就不會為你打開。修行人不能自屈,但也不能有慢心。法師出家之前也是居士,現在的居士在過去生也許是出家,未來也可能出家。縱使你現在沒有因緣出家,不能忘了要修行。如果認為自己是業餘修行人,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業緣地修,連想要真正修、讓自己本心本性現前的想法都沒有,就很難進步。

 在修行這條路,做一分就得一分。知見要借實際修持而落實下來。不管是學禪、學密、學淨,沒有悟道,知見無法落實下來。師父教的這個迴光返照、反聞自性的方法,大眾一定要用。學人參禪沒有開悟,至少要在悟的知見上面薰修、深入。師父用中文對大眾講課,還有種種中文的經典、開示。西方居士只能聽師父用簡單的英文講課,墨西哥的居士要再翻譯成西班牙文,他們都可以很直接領會。因為英文的語法很直接,師父依據自己的修行經驗直接講,沒有那麼多名相,這也許是他們能直接領受的原因。師父教華人居士迴光返照,教西方居士還是迴光返照,都是一樣的參禪方法。只要你肯心地用師父教的這個方法,悟道是早晚的問題。就怕你三心二意,東看西看、東聽西聽,這樣就很難悟道。

用功除了真實修持,還要有耐心、長遠心。修行不只是聽開示、學種種知見,還要實踐。像這個迴光返照、反聞自性的方法,如果不能做到無念、參破話頭,修行就落空。能直接迴光返照做到無念,從話頭處去參,比看很多經典、聽很多開示還有用。你過去所學的數息、持咒、觀想,或是過去所學的其他參話頭方法,現在統統放下,就用師父現在教的這個方法。只要肯用,一定能受益。

無念有深淺,開悟以後是本心清淨體上的無念,是真正的清淨種子、是成佛的因。開悟以前的無念是本心作用上的無念,是方便入門的無念、相對的無念。但不管哪一種無念都是修行的入門,所以無念是修行人必然要做的。做不到無念,方便或究竟上面都無法淨除現業流識。做不到無念,代表習氣收不回來,懂再多都沒有用。生死的根在於我執習氣。當有念頭、有妄想了,就是習氣現前了。不管是意識或是潛意識,心裡面沒有想法了,就是已經逐漸降伏習氣了。

凡夫念頭想法從哪裡來?從我執來。只有聖人才能從空性起作用,起的也不是念頭,而是清淨本心的作用。這個作用包括當下的念頭、身體、環境、山河大地、宇宙虛空,剎那間一起起出來的,所以聖人從空性起出的作用不稱為念頭。凡夫只要有想法,不管想好的、想不好的,想持戒、想用功、想經典,都不離開我執習氣。念頭會生出來,是因為有力量,因為是習慣起的,習慣性的念頭就稱為習氣。習氣是我執的具體表現,我執就是執著有一個我,因此就會有:我的想法、我的感覺、我認為的對、我認為的錯。你覺得一個東西好,這是念頭;你覺得一個人不好,這也是念頭;你覺得一件事情該怎麼做,這是念頭;你覺得一件事情不該這麼做,這還是念頭。你什麼時候念頭起來,就是什麼時候習氣起來。你有什麼念頭,就有什麼習氣。做不到無念,不會沒有習氣。

等參禪或用功做到無念了,心清淨、寧靜、平靜,才能降伏妄念的習氣。知道這個道理,從今以後初步修行的實踐要以做到無念為目標。凡夫都是依於我執而起念,這些念頭都是習氣。聖人是依於本性的清淨、無我、空、覺而起作用,所以可以做到,用而無用、念而無念、做而無做。不管是修禪、修淨、修密、修律,做不到無念,就無法從無念再進一步破執著、悟道,無法親見自己的本性。做不到無念、起疑、破執見性,所懂的佛法就落空,說什麼真空妙有、芥子納須彌、心生種種法生、成就、證果,統統落空,都只是名詞名相,於了生死的本分事一點都不相干。

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
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