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4

November 7, 2023

參話頭有疑,參就有力量。剛開始要靠鍛鍊來讓自己有疑,是作意的疑,不是真正的疑。慢慢練習,疑就漸漸有力量,因為真的不清楚念佛的是誰、誰是我本來面目。沒有見過自己本具心性的面目,就是被無始無明包覆住,就是生死流轉,就有無量的苦、無量的輪迴、無量的業。人生有種種苦,生老病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、求不得苦。自己苦,周圍的人也苦。人生的苦太多了,所以說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」。當人就已經有這麼多苦,如果再造地獄業、餓鬼業、畜生業,苦就更多了。想要了生死、離苦得樂,今生就要了斷:「我不願意再墮入生死,一定要把自己本具的心找到,破我執,再破重關、破牢關,無始無明破了,我就有本錢依不生滅性為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」這就是道心切。有這種切心,參話頭就有力量。

參話頭要知道:眾生起心動念,無非是業,無非是罪。所以要把念頭撥開,好像撥雲見日。不要相信任何其他念頭,除了「誰?」這個疑念,沒有第二個念。只要疑的力量很強,再加上迴光返照,就能不斷破、不斷撥開,好像挖礦一樣,一層一層挖。這樣不斷參、破、參、破…,疑越來越深、越來越廣。除了打坐靜當中疑,下了坐,沒有外在干擾、環境單純時,例如自己吃飯、洗碗、拖地、寫字時,也可以繼續迴光返照,「誰?」但是如果環境當中有干擾或是安全的問題,例如在開車、醫生在開刀、在工地工作…,就不要參。因為如果太專注參,可能會忽略外在的變化而發生危險。所以平常靜當中認真參,動當中有因緣也參。沒有因緣參的時候,可以持一個咒或是念一聲佛號,讓心不散掉。

只要心攀緣起念,習氣就會增長,這樣要迴光返照用功時就不容易參進去,必須花更多時間、更多力量。所以平常生活當中盡量保持心不攀緣,念頭要少。人平常動當中的覺性是很微弱的,迴光返照的效果也很微弱,就用念佛或持短咒讓心不亂動。這樣心不那麼亂了,靜坐用功時就更容易攝心。如果平常不念佛、不持咒,也沒有迴光返照的力量,心念不斷增長,我執習氣就會增加,這樣靜坐用功時就不容易定,不容易進步。

修行人一定要靜當中用功,培養定力。破的執著越深,定力越深,慢慢動當中才能真正迴光返照,才容易定下來。迴光返照是一種入流的功夫,把心往外面攀緣的力量收回來。入流的功夫做深了,跟外在的因緣就比較容易切斷。相較於數息、持咒、修觀行等方法,參禪迴光返照入流比較深,也比較快。數息、持咒、修觀行等方法是往後退的入流,是退一步、捨掉前面,退一步、捨掉前面…,這樣慢慢定進來。參禪迴光返照是往內心走的入流,所以入流速度比較快,境界也比較多,需要的定力、道心也比較強。所以參禪的人道心要堅固,否則直接破執著的力量就會薄弱。

當迴光返照入到很深的時候,進到話頭,就沒有念頭。這時候有一點點類似南傳佛教入流到沒有念頭的狀態,但這還不是禪宗要的。到話頭這裡沒有念頭,再參也參不進去了,就照顧話頭。深的話頭是我執不起作用,不代表我執破掉。必須真正參破話頭,我執才破掉。我執破掉可能破初關或是破重關,乃至於破牢關,要看疑的深度有多少。像虛雲老和尚一破就破得很深,他被開水燙到,杯子掉在地上破掉了,這一刹那他開悟了。因為他定力深、疑情深,所以一悟就悟得深,悟到心的體。所以要看定力、疑情的深度廣度,過去的善根福報等種種因緣,而決定悟的深度到哪裡。如果不是下苦功夫起疑情、迴光返照、參而開悟,一般悟得不會太深。雖然有人善根很深,聽一句話就破很深,這種在唐宋時代是有,現在就比較少見。現在如果是看經典、聽一句話,或是靜坐、跑香,忽然間悟道了,悟通常不太深。

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

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