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趙州石橋] 即心是佛 – 1

April 15, 2024

用功是修事以顯理,事情做到位,理就會現前。事情做不到位是由於知見還不到,也就是理不到。事由理顯,理不到,事就不能到。沒有正確的知見,怎麼會有正確的身分、正確的行為?知見到哪裡,事就到那裡。

佛證到宇宙人生最高的真理,這個理是菩提涅槃理、心性理。理是看不到的,就像一個人的能力是看不到的。要知道一個人的能力到哪裡,就看他做出來的事情到哪裡,事情做到位就表示能力很好。看一個人的修行可以從他的行住坐臥、言行舉止來看,佛的理事圓融,佛的知見證到圓滿,做每件事情都不離開菩提涅槃、清淨無我、解脫利他的道理,所以佛的相圓滿、度眾圓滿、佛行事業圓滿。

佛經裡面講到,佛弟子看到佛的一舉一動就會問佛這是什麼因緣,佛做每件事都在顯現道理。很多人覺得讀經才是學佛,生活裡做的事跟佛法無關。不是這樣的,你的心念是佛法,做出來就是佛法;你的心念不是佛法,做出來就是世間習氣。法無所不在,法是心的作用,一切現象是心的作用,所以法不是只有經典。佛講經是法,佛一笑一怒是法,佛托鉢、化緣、靜坐是法,佛開口是法、靜默是法,佛出生是法,佛修行是法,佛成道是法,佛度眾是法,佛涅槃是法。法無所不在,這才是經典要講的道理。

經典、佛教的儀規,這些是文字法、形式法。經典講心性,戒律儀規講如何證心性、回到心性,講如何防非止惡、斷惡修善、最後證菩提。真正的法是在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當中,心所生的一切作用就是法,心之體是法身,諸法之身。法身沒有形相,一切相是心的空體所生,所謂真空顯妙有、真空生妙有,空有不二,即空即有、即有即空。

你有什麼樣的心,你就做什麼樣的事,修行就到什麼程度。所以行住坐臥都是心作用的體現,都是修行的範疇,都必須迴光返照。經典怎麼講,待人處事就要這麼做,否則就不符合經義,不符合經義就不可能成道。因為眾生愚癡無法體證到宇宙人生的普世真理,所以佛乘心乘性用種種示現教化眾生。佛是藉事顯理,以種種的慈悲方便顯示種種理。凡夫是昧理昧事,自以為是,心起種種貪嗔癡慢疑,就像鏡子蒙塵,心蒙塵、智慧蒙塵。想不清楚,做當然不清楚,就墮於六道當中。

一般講修行有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如果你自認是上根器,有一點智慧,認識一點經典的道理,但是你不守戒也不用功精進,上根就變中根。中根又不守戒、不修善、不用功,又變下根。下根器認真修就變中根,再認真修就變上根,再修就證果了。根器是修來的,就像平地可以建高層樓、中層樓、低層樓,不管高或低的樓都會壞,低的可以打掉重建。所以上根、中根、下根都在虛空的心性裡面消長,都會生滅,唯有證到自己本具的佛性、本具的菩提涅槃才不生滅。

在世間想修行會遇到一些困難,各種困難就像籠子,人好比籠中鳥,這個放不下、那個放不下,這個克服不了、那個克服不了,就把自己關在籠子裡。人把自己關在自己的障、執著、無明裡,卻想要找到一條路去修行成道,佛法沒有這種道,鬼頭鬼腦、愚癡愚昧才有這種歪道、邪道。修行就像關在籠子裡的鳥要突破,知道對的方向、目標,要想辦法放下自己,修事以顯理,放下、放下、再放下,破執、破執、再破執。出籠子才有自由分,人只有出了自己事的執著、理的愚昧才能自由。

很多居士認為自己雖然不是出家人,但是心很清淨,跟出家人一樣。說實在的,這是愚癡愚昧,只能騙騙外行人。心有什麼外面就有什麼,理到、事就到,事沒有做到,理絕對做不到,除非你是佛菩薩示現。我很用功精進、我福報很好,但是我人緣很差;我佛法懂很多,我想的對、做的對,但是我這個走不通、那個也走不通;我修行很好,但是我這個煩惱、那個煩惱…,有這種事嗎?

許多世間人用世間的道理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,修行人好像高級一些,用佛法的道理自圓其說來促成自己習氣執著所要的,都一樣是凡夫。有人講:「這樣做不如法」,就是照他的意思做才如法,「這樣做不慈悲」,就是照他做才慈悲,「這樣做不合理」,就是照他說的才合理。仔細想一想,凡夫不都這樣嗎?一隻豬離開豬圈、噴上香水還是豬。修行是要改過收斂,凡夫都是習氣業力所牽,以凡夫知見想行聖人事是不可能,以居士身想行清淨僧眾的事也不可能,除非是佛菩薩示現。

佛弟子為什麼都現出家相?為什麼鬚髮自落、袈裟披身?有這個事才有這個理,好比人在三樓,可能看到十樓的風景嗎?不到十樓就不知道十樓的風景是什麼,修行不到那裡,就無法放下那裡的執著。佛時代的修行人是事到、理就到,像法時代是先有出家的事,再修出家的理,先有出離世間的事,再修解脫的理。現在是末法時代,先有出家的相,再來學解脫的理,還不是修,像法時代可以修,末法還不到修這一步,大部分修行人只是在學習道理,實踐上還是非常薄弱。

修行就是修事以顯理,理是古今不變的,佛菩薩證到這個理,凡夫用功精進證到的也是這個理。凡聖、上中下根的差別就是妄想執著的差別,聖人破妄想執著的程度不同就有果位的差別。事情先做到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都是事,都是現象。放下人我、是非、對立、能所,做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才能顯現真空的理,般若智慧才能現前,才能體現心的本性。

知道修行好就要用功,時間一天天過去,自己要把握。古人講:「一日無常到,方知夢裡人,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。」每個人都在想:「還有明天,以後再說。」哪有以後!你怎麼不想「現在不做,現在就沒了」、「今天不做,今天就沒了」?用功不是兒戲,是解脫了生死的大事。真正想解脫利他就會做解脫利他的事,不是真正想要,有可以、沒有也可以,修可以、不修也可以,那是懈怠。

修行的態度要修正,態度太鬆散是無法了解解脫法的重要。態度隨便,修出來就是隨便。古人為了一句真理可以連命都不要,現代人東聽西聽、東看西看,腦筋糊塗,講不清楚,聽不清楚,做不清楚,用不清楚。修行的態度不夠認真嚴謹就會怠惰。凡夫也有佛性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再妄想執著就變成下根,甚至變成三塗惡道的眾生。

佛法的理再高深都離不開心性,本具的心性就是最高深的,就看你怎麼顯現它。密雲圓悟禪師是明末清初的高僧,當他的父親快往生時,他回去看父親,他父親講:「和尚度我。」密雲圓悟禪師就跟他父親講:「父子上山,各自努力。」每個人的業不同,自己的業只有自己帶著,沒有人能幫自己。

修行的態度要謹慎,才能夠看清楚自己哪裡不足,知不足才能學。怎麼讓自己修行態度嚴謹?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不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,依理而行,依法而行,依戒而行,依佛經講而行,依祖師言而行,依師父所教而行,不是依自己想。修行態度不夠嚴謹就不曉得修行的次第,不曉得自己哪裡要改。看不到自己要改的,怎麼進步呢?

修行就是改過,改內心知見的錯,改行為的錯。現代修行人理太多,很會講道理,事情做不到。事情做不到,理就是空的。做不到清淨,知道清淨有什麼用?做不到解脫相,怎麼解脫?處處罣礙,再多的理都落空。縱使認識佛法的理,如果不在事相上面實踐理,自認為認識的理就變成障道因緣。為什麼?光說不練,變成虛的理,自得自滿讓人不自知不足。

事情做到了,理才會現。理是本具的,理本來就在,是因為妄想執著把它遮住。妄想執著顯現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,所以凡夫所有的存在都要修,身口意都要修。每個人的本性是佛,為什麼自己的佛顯現不出來?執著煩惱重,把自己這尊佛塗得到處是髒東西,佛當然顯現不出來。把這些髒東西化掉,理就現前。

為什麼教大眾學習佛、菩薩、祖師的行持?修事以顯理。有人講:「那是佛、菩薩、祖師才做得到,現代人不行。」就是不行才要修,修了才行,都已經不行了還不修!有人覺得修行好難,成佛、成菩薩好難,開悟證果好難,修行好像很長遠,但是你現在修一點、改一點,理就顯現一點。

事修不到,理就不到,就是昧理。昧理就是凡夫、六道,黃泉道上無僧俗、無老少。用功不是兒戲,態度要謹慎,把它當一回事。師父經常講古人的公案,目的是提起大眾的道心去學習。理不只是在經典裡面,經典的理是文字理,文字理用不上就是一種知見障,是讀死書。

下面文長,復再來日

~ 毗盧 妙參

註: 摘自[趙州石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