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趙州石橋] 親者不問,問者不親 -2

May 6, 2024

有一個故事,有個富翁要往生了,他躺在床上一直盯著旁邊一盞油燈,守在床邊的兒子就體會到父親的意思了。什麼意思?因為這盞油燈點了兩根油芯,太浪費油了!這個富翁都要往生了,還在惦念這個。這兒子體會到父親的意思,就把一根油芯抽出來,這樣油就不會燒得那麼快,這個富翁就安心死掉了。

他死後到了地獄,閻羅王看他的功過,就對他說:「你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善事,還做過一些壞事,現在你要把惡業消一消,那就下油鍋吧。」兩個小鬼要用鐵叉將他叉到油鍋裡,結果兩隻鐵叉相碰發出金屬的聲音,其中一個小鬼講:「喔,誰的錢掉了?」這個富翁馬上講:「我的錢!」連要下油鍋了還想著錢,一心不亂到這個程度!

閻羅王訓斥他之後,就叫兩個小鬼把他架到油鍋裡面,富翁請閻羅王等一下,又問:「這一鍋油要多少錢?」閻羅王說:「這一鍋油二十塊。」富翁就講:「那麼請不要用油炸,把我放在鍋子裡乾爆就好了,這樣省二十塊,省下的二十塊給我。」

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一個人信自己所信的深度、強度有多麼不易撼動,縱使到了地獄它還在。要改變自己並不容易,想法不變,想的都是不對的道理、自己的習慣,要產生多好的結果是不可能的。奉勸諸位,遇到困境趕快靜坐、讀經或聽開示,把自己的正念、善念找回來,否則念頭如脫韁野馬,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找回來,等找回來可能已經造一大圈的業了。

你今生當人,能夠很容易變成天人嗎?不可能。人的心不斷起人的念頭,把自己變成人的業報,不是現在說「我不要當人」就可以。人生的結果都是「念頭、行為、結果」這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,所以走一段時間、走一定程度之後,想要回來就很難了。當不好的結果現前,就要趕快懺悔發願,趕快依正路回來。

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(唐,752-839)

上堂:「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,莫逐其末。但得其本,其末自至。若欲識本,唯了自心。此心元是一切世間、出世間法根本,故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,萬法本自如如。」

…夾山與定山同行,言話次,定山曰:「生死中無佛,即無生死。」夾山曰:「生死中有佛,即不迷生死。」互相不肯,同上山見師。夾山便舉問:「未審二人見處那箇較親?」師曰:「一親一疏。」夾山復問:「那箇親?」師曰:「且去,明日來。」夾山明日再上問,師曰:「親者不問,問者不親。」(引自《五燈會元》第3卷)

大梅山法常禪師有自己的寺廟時,他上堂開示講:「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,莫逐其末。但得其本,其末自至。若欲識本,唯了自心。此心元是一切世間、出世間法根本,故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,萬法本自如如。」這個講得很好,就像牛往外跑,要把牛頭拉回來,讓牛回到牛棚。「回心」是自己看自己,不看外面,外面的一切是自己心所生,所以「莫逐其末」,不要攀緣外在的事情,這些是末。

就像要弄掉一棵樹,不能只修剪葉子,要把根除掉。心生一切作用,一切作用是隨心而轉。人生中碰到的好事壞事都是果報,就像樹的果子、樹葉、枝幹,不要一輩子忙於修剪樹葉或是摘苦果裹腹。你碰到的人時事地物都是結果,結果怎麼來?從你的行為來。你的行為怎麼來?從你的思想來。你的思想怎麼來?你的心依據你養成的習氣執著生出來的,所以結果是思想、行為的延伸,它不是根本,心才是根本。

許多人碰到困難不知道要化掉心裡面的習氣執著,只是忙著處理現象、忙著煩惱,無法看到現象是自己負面人格所造。習氣執著不改就是事物的因不變,就會不斷碰到類似的事情,於是又不斷地處理、不斷地煩惱。就像要砍一棵大樹卻只是拼命修剪樹葉,剪了又長,剪到最後人死掉了,樹還是在。人往往亂忙一通,只是做表面,根本問題還是在,這是愚癡,還覺得自己很努力、很辛苦、很聰明。

人生發生的每件事情都是事實,事出必有因,要處理事實必須從因著手、從根本著手,所以「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,莫逐其末」,不要在葉子上面做文章。葉子有問題就是告訴你:枝有問題、主幹有問題、根有問題。如果能安住在菩提涅槃,一切神通、智慧、福報就會顯現。真正想得到真理並且按照真理做,事情就可以解決。

「若欲識本,唯了自心」,要了解什麼是本,必須了解自己的心。心是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,世間法是能量,出世間法就是產生出能量的本體,故法常禪師講: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,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,萬法本自如如。」心不要隨著現象動來動去,心不要攀緣現象。現象是行為產生的,行為是習氣產生的,習氣是心養成的,從心去改。

有一天,夾山禪師偕同定山禪師來向法常禪師請法,兩人來參訪的途中彼此對答,定山禪師講:「生死中無佛,即無生死。」生死當中如果沒有佛就沒有生死,意思是不隨一切相轉,不著相,萬法自如如。夾山禪師不同意,他講:「生死中有佛,即不迷生死。」兩人互相不肯定對方,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對。

等到他們參禮法常禪師時,夾山禪師把這個過程講了,並問法常講師:「未審二人見處那箇較親?」哪個人的看法比較對?法常禪師就回答:「一親一疏。」一個比較親切,一個比較疏遠,一個對,一個不對。夾山禪師就很緊張地問:「哪個比較親?」法常禪師講:「且去,明日來。」你先回去,明天再來問。隔天夾山禪師又來問哪個比較親,法常禪師就講:「親者不問,問者不親。」

這裡也問諸位:「生死中有佛,即不迷生死」,「生死中無佛,即無生死」,哪個親?哪個疏?如果你能夠檢點得出來,許汝有少分善根,其若不然,參!

~ 毗盧 妙參

註: 摘自[趙州石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