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6

菩薩慈悲,知道眾生有病我有病,所以一定會去度化眾生。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人,就不會出現在自己的生命裡面。所以跟自己有緣的人都要度化,都要結善緣,都要把因緣提升。你不得不這樣做,如果不這樣做,糾結的關係就會延續下去,因為沒有處理掉。所以從徹悟、無始無明破,回到心地,登地菩薩開始練習眾生有病我有病,對境練心,把周圍的因緣轉化,對境不迷。或是結緣度眾去化掉我執,把因果化掉,慢慢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。這就是行菩薩道,這是很清楚的路。 從初地菩薩,慢慢把俱生我執破掉、斷掉,等證到別教八地菩薩,我執斷乾淨,智慧果位相當於四果阿羅漢。從初地到八地,空覺不斷增長、成熟,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同時成就覺,覺就是報身,也同時轉化自己無量劫所造的業。這樣光明不斷增長,報身不斷圓滿,化身不斷增加。把化身慢慢收進來,因為都是自己的責任,都是流浪在外的自己,現在用覺性把它收進來,也就是要化解冤結,才能夠離開。化不了,就糾結在那裡。從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成佛,就是一直這麼做,覺增長、空增長,直至度眾無量圓滿。 我們可以藉由參禪迴光返照,達成從凡夫到成佛的這條路。大眾離真正菩薩道可能還有好一段距離,但起碼要知道這是一條直路。自己現在是凡夫,還沒有悟道,怎麼做?靜當中用功,動當中磨練。練習見境知心、罪己求責,練習把惡緣化掉、善緣增長。雖然還沒有破無始無明,現在這樣做,業就變輕,要破無明就比較容易。縱使未來徹悟,還是要這麼做,所以倒不如現在就做。但是要注意,不要像一般人講的行菩薩道而流俗混染生死,而是要用正知見去把關係調整,對人對事有慈悲心、耐心,心量大,慢慢練習銷融自己的業。這樣做就功不唐捐,等悟道以後要安住就比較容易,要繼續進步也比較容易。大眾提起,各自用功! ~ 毗盧 妙參

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5

當破初關,見惑破掉、我執破掉、我相破掉,就能體會本心清淨的無念,但這個無念比較粗淺,根基還不穩。再繼續參、繼續破,我執慢慢空,慢慢練習對人對事不迷惑,練習講話有覺、走路有覺。這不容易做到,但是要練習隨時回來,這也是一種修道。再繼續迴光返照,參「誰?」等到破重關,就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。破初關,無我相,這只有自己的事。當心起作用看到人、看到事,才有人相、眾生相的問題。無眾生相就是念念都能消、都能空。如果念念不空,就是一個又一個眾生。 破初關,清淨心開始起作用銷融我相,慢慢練習銷融人相、眾生相,就進入重關境界,心的清淨無念就更深。等法執破掉、無始無明破掉了,對一切現象清楚了,破生死牢關,這時的無念就是究竟無念。所以破初關無念、破重關無念、破牢關無念,無念的本質是一樣,但是穩定的量和質不一樣。「牢關」的意思就是很牢固,跟監牢一樣不容易破。無始無明好比保鮮膜把東西包起來,但是它是透明的,不容易覺察到,所以很難破。當無始無明破了,法執破了,生死牢關破了,這時的無念是究竟無念。破初關、破重關的無念是本性作用的無念,破牢關、破無始無明的無念才是本性本體的無念。打個比方,破初關,你是陽光;破重關,你接近太陽;破牢關,你是太陽。所以破無始無明就進入登地菩薩,心地清淨了,這時真的是以不生滅性為本修因,開始了分段生死,也開始了變異生死。 雖然破生死牢關,很根生蒂固的、遮障本具心性的我執,俱生我執,還沒有真正斷。必須達到我執真正斷掉,才能了分段生死。達到四果阿羅漢的滅盡定,或是證到別教八地菩薩,才能完全斷掉我執。所以從初地到八地是修證了分段生死,就是要把我執完全斷掉的過程,同時慢慢成熟空覺,就是在覺之外的要更覺,所以也是在了變異生死。等證到八地菩薩,分段生死了,但是還有變異生死,因為還有更廣的覺沒有達到。打個比方,初地菩薩是五十燭光,能照的部分很有限。二地菩薩可能是一百燭光,照得更廣,覺更廣,空更廣。三地菩薩照的範圍又大一些,可能是一百五十燭光。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,覺之外的東西會變化,它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,所以必須行菩薩道,對境練心,見境知心,不斷增長覺性。 覺性怎麼增長?把過去所造的業銷融進來,轉化變為清淨,並且在處理的過程當中不迷。俗話講,惡緣轉成善緣,善緣轉成法緣,法緣轉成道,統統轉過來,這樣覺就不斷增長。你過去殺了這個人,你要跟他和解,化掉這個因緣,收掉這個業。你過去跟人家講錯了,你要把這個因緣轉過來,讓這個人有正知見,把這個業化掉。所以覺增長不是坐在這裡打坐、亂想,是要用實際行為去化掉,把不覺的部分變成覺,因為不覺的地方就會變化。比方說我的覺是一百五十燭光,一百五十燭光之外的,我就照不到,它很黑暗,它在變異,那不是我的範圍。佛是大圓滿覺,沒有東西在佛的世界之外,怎麼變都在佛的毗盧性海當中變,佛都很清楚。 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 ~ 毗盧 妙參

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4

參話頭有疑,參就有力量。剛開始要靠鍛鍊來讓自己有疑,是作意的疑,不是真正的疑。慢慢練習,疑就漸漸有力量,因為真的不清楚念佛的是誰、誰是我本來面目。沒有見過自己本具心性的面目,就是被無始無明包覆住,就是生死流轉,就有無量的苦、無量的輪迴、無量的業。人生有種種苦,生老病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、求不得苦。自己苦,周圍的人也苦。人生的苦太多了,所以說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」。當人就已經有這麼多苦,如果再造地獄業、餓鬼業、畜生業,苦就更多了。想要了生死、離苦得樂,今生就要了斷:「我不願意再墮入生死,一定要把自己本具的心找到,破我執,再破重關、破牢關,無始無明破了,我就有本錢依不生滅性為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」這就是道心切。有這種切心,參話頭就有力量。 參話頭要知道:眾生起心動念,無非是業,無非是罪。所以要把念頭撥開,好像撥雲見日。不要相信任何其他念頭,除了「誰?」這個疑念,沒有第二個念。只要疑的力量很強,再加上迴光返照,就能不斷破、不斷撥開,好像挖礦一樣,一層一層挖。這樣不斷參、破、參、破…,疑越來越深、越來越廣。除了打坐靜當中疑,下了坐,沒有外在干擾、環境單純時,例如自己吃飯、洗碗、拖地、寫字時,也可以繼續迴光返照,「誰?」但是如果環境當中有干擾或是安全的問題,例如在開車、醫生在開刀、在工地工作…,就不要參。因為如果太專注參,可能會忽略外在的變化而發生危險。所以平常靜當中認真參,動當中有因緣也參。沒有因緣參的時候,可以持一個咒或是念一聲佛號,讓心不散掉。 只要心攀緣起念,習氣就會增長,這樣要迴光返照用功時就不容易參進去,必須花更多時間、更多力量。所以平常生活當中盡量保持心不攀緣,念頭要少。人平常動當中的覺性是很微弱的,迴光返照的效果也很微弱,就用念佛或持短咒讓心不亂動。這樣心不那麼亂了,靜坐用功時就更容易攝心。如果平常不念佛、不持咒,也沒有迴光返照的力量,心念不斷增長,我執習氣就會增加,這樣靜坐用功時就不容易定,不容易進步。 修行人一定要靜當中用功,培養定力。破的執著越深,定力越深,慢慢動當中才能真正迴光返照,才容易定下來。迴光返照是一種入流的功夫,把心往外面攀緣的力量收回來。入流的功夫做深了,跟外在的因緣就比較容易切斷。相較於數息、持咒、修觀行等方法,參禪迴光返照入流比較深,也比較快。數息、持咒、修觀行等方法是往後退的入流,是退一步、捨掉前面,退一步、捨掉前面…,這樣慢慢定進來。參禪迴光返照是往內心走的入流,所以入流速度比較快,境界也比較多,需要的定力、道心也比較強。所以參禪的人道心要堅固,否則直接破執著的力量就會薄弱。 當迴光返照入到很深的時候,進到話頭,就沒有念頭。這時候有一點點類似南傳佛教入流到沒有念頭的狀態,但這還不是禪宗要的。到話頭這裡沒有念頭,再參也參不進去了,就照顧話頭。深的話頭是我執不起作用,不代表我執破掉。必須真正參破話頭,我執才破掉。我執破掉可能破初關或是破重關,乃至於破牢關,要看疑的深度有多少。像虛雲老和尚一破就破得很深,他被開水燙到,杯子掉在地上破掉了,這一刹那他開悟了。因為他定力深、疑情深,所以一悟就悟得深,悟到心的體。所以要看定力、疑情的深度廣度,過去的善根福報等種種因緣,而決定悟的深度到哪裡。如果不是下苦功夫起疑情、迴光返照、參而開悟,一般悟得不會太深。雖然有人善根很深,聽一句話就破很深,這種在唐宋時代是有,現在就比較少見。現在如果是看經典、聽一句話,或是靜坐、跑香,忽然間悟道了,悟通常不太深。 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 ~ 毗盧 妙參

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3

初地菩薩只有破生死牢關、破無始無明的初覺,必須再認真精進地修一切善法、不執著一切善法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」首先無我相是一個階段,再來無人相、無眾生相是另一個階段,最後達到無壽者相。無我相是破掉我執,無人相、無眾生相是把對心作用的執著也收回來。無人相、無眾生相到究竟了,達到無壽者相,就是不生不滅,超越時間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。 三心了不可得的意思就是安住當下,超越時間、超越生死,就不生不滅了。此時就是破無始無明,但還只是初地菩薩小範圍的沒有生滅,必須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。為什麼?還有過去無量劫所造的業沒有銷融掉,跟人跟事的關係還不圓滿,就必須把它收進來、融掉。過去殺人,把殺人的因緣報掉、融進來,這個殺人的因緣不但報掉了,而且是變成自己的化身境界,變成到這裡度眾,這個因緣就轉了。這樣慢慢轉識成智,轉一點、消一點,轉一點、消一點…,慢慢成就自己的報身、覺性,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,本具的覺越來越圓滿、越來越廣。覺不斷增長就是清淨的報身越來越莊嚴,能力越來越大。轉過來變成清淨的無始劫來的作用,就變成報化出去度眾、結緣的作用。把地獄、餓鬼、畜生…統統收回來,清淨的範圍就越來越廣。 證到八地菩薩,才能斷掉我執,此時的智慧果位相當於四果阿羅漢,了分段生死。證到八地菩薩,乃至於到十地菩薩,雖然無始無明破了,分段生死已經了了,但是覺有一個範圍,還有覺之外的,還有業力、業報。覺不到的地方就會變異,所以有變異生死,就必須不斷行菩薩道,把它收回來。從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,變異生死越來越少,因為覺越來越廣,報越來越莊嚴,化越來越廣。到究竟圓滿成佛了,就沒有一個念、一個作用在清淨本心之外,就是成就大圓滿覺。 從凡夫修行開始,到徹悟破無始無明、破牢關,再慢慢修證到成佛,就是這麼一條路。自覺覺他,直到覺行圓滿,就是行菩薩道當中來圓滿自己的覺性、圓滿自己的報身,也慢慢成就自己的化身境界。羅漢的化身範圍和數目跟菩薩不一樣,不同地菩薩的化身範圍和數量也不一樣。為什麼?覺的程度不一樣,收斂的程度不一樣。稱為變異生死,就是因為有變化在自己的覺性之外。當從初地菩薩變成二地菩薩,覺增長了,就能把原來覺不到的因果業報覺進來。 當然這講的是很高遠的境界,不是凡夫能真正理解,但是修行這一條路就是這麼走。以禪宗的立場,如何達到以不生滅性為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?用參話頭用功就是一個直接的方法。禪宗是以修證為核心,不是悟道、修道、證道,講其他的就沒有什麼意義,因為無法解脫、了生死,就不是佛祖要傳的修行核心。以前還沒有開悟的禪師最重要的就是要趕快找到一個方法開悟,因為悟道才能修道,才能證道。證了道,還要傳道弘法。沒有悟道,就對自己本具的心性無法交代,也對師父無法交代。對禪宗而言,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。所以當師父的很急於鍛鍊弟子,要讓弟子趕快開悟,弟子要很認真破除習氣執著,趕快開悟。 開悟不是很難,也不是很容易。既然當下都是清淨本心起作用,只要迴光返照、契入、相應,當下就在。用參話頭來解釋:當迴光返照很深的時候,參到話頭了,真正沒有念頭,我執不動。如果只能保持這個狀態一下子,是不夠的,這樣還不是果。什麼意思?南傳修行如果我執完全斷掉,無念,就證四果。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面,就算有一小時無念,其他二十三小時都沒有達到,就只是算小小果,不是圓滿果。必須二十四小時都達到無念,都保持定境,這樣才是果成熟了。 當你參「念佛是誰?」或是參「誰是我本來面目?」一定要迴光返照。等悟了道要安住,也要迴光返照。迴光返照,性相一如。迴光返照就是心真空,呈現出當下一合相,本性的真空跟本性所起的現象作用融在一起,就是性相一如。性相一如就是沒有分別,本空跟本性起的作用融合在一起,「空」和「有」沒有分別。凡夫沒有開悟,也是要迴光返照,性相一如。一迴光返照,就有返聞聞自性的作用,就有往內破執的力量。再加上參話頭,就能破得更深。 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 ~ 毗盧 妙參

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2

「明月藏鷺無住心」,就像白鷺鷥牽著月亮、月亮照著白鷺鷥,白鷺鷥在哪裡,月亮就在哪裡。所以心的作用在哪裡,照就在哪裡,空就在哪裡。明月代表清淨本心的覺體,白鷺鷥代表清淨本心的作用,所以心的清淨作用在哪裡,心的覺體就在哪裡。「明月藏鷺」就是指心的清淨作用在心的清淨本體裡面,無二無別。「明月藏鷺無住心」就是指清淨本心起作用,隨時是即作即了、即空即有。 這個偈頌提到《寶鏡三昧歌》當中比較重要的幾句話。很多曹洞宗祖師的文字很美,意境很深,所以講起來比較複雜,很多人未必能懂。當然要做到祖師寫的境界,重點還是要破自己的執著習氣。 南傳佛法講,凡夫因為有我執而攀緣現象,這些現象法是實質存在的,它不可破,而南傳修行的重點就在破我執、斷我執。當我執斷了,就沒有攀緣、生死的事。大乘佛法則是講,凡夫由於清淨本心被無始無明包覆住,產生出我執跟我執所攀緣的存在法,我執跟存在的現象法都是清淨本心生出的作用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一切法、一切現象是心生,心生出作用,當下作用就空掉了,所以這些緣起的現象存在法沒有自性,不是實質存在,也不是沒有。要了解現象存在法,必須破法執,就是要破掉「法是真實存在、有自性」的這個觀念。 我執跟我執著的現象法都是從心而生,兩者都要破掉。但是南傳是處理我執的部分,破我執、斷我執,了分段生死。師父講過,無念有兩個層次,第一個是我執不起作用,沒有念頭,對現象就不攀緣。沒有起貪嗔癡,就沒有攀緣,就沒有外在的問題,就只有自己的問題。所以南傳是把我執斷了,無念、空,但是對於外在的現象、無始劫來跟人跟事造的業還沒有處理掉,將來還要受報。縱使達到滅盡定、證四果阿羅漢,跟人跟事的關係因緣,也就是法執的部分,還沒有圓滿,這些業還沒有消。 修行菩薩道的積極意義,就是要把自己累劫當中所造的業都處理好、銷融掉。不是單單處理我執,法執的部分也要行菩薩道去受報、化解,就是對境練心,把這些業銷融到真空本性當中,才能轉業。自己過去起的念、造的業,都在宇宙法界當中,因緣到了就要受報。如果心不起作用,好像這些業就報不到。但是當心起作用,這些業還是要報。所以大乘的修行不但要處理我執,也要處理法執。處理法執就是處理「我所執著的外在存在」的問題,就是要把無始劫造的業銷融,這必須把無始無明破掉,回到本具清淨心,並且要安住在本具清淨心當中的無念。 本具的清淨心有空有覺,必須安住在這樣的本性去對境練心,學一切法,度一切眾。眾生有病我有病,真正見境知心,看到境界知道是自己心所生,這樣待人處事,把過去造的業報承擔、化掉。承擔的意思就是讓業報掉,報之後心平靜、寧靜、清淨,沒有第二念,把惡緣轉成善緣,把善緣轉成法緣。簡單講就是:回到清淨本心,隨時安住在清淨本心的覺性不動,這樣待人處事,對境練心,轉識成智,就是《六祖壇經》講的「有念念成邪,無念念即正」,這是悟道後的狀態。有念就是邪念,無念才是正念。這個無念不是凡夫的無念,也不是南傳無我的無念,而是清淨本心隨時空,依空起作用,馬上消歸自性。當下有,馬上又回到空,所以用而無用、念而無念、相而無相。 如何念而無念?當下就是真空,隨時在當下。什麼是相而無相?心起作用就是一合相,在一合相裡面不分你我彼此,就是一個整體相。對當下的實相不分別,就是相而無相。當契入本性,破無始無明,就是別教所謂的登地,登到心地了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無生滅性為因地心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」以不生不滅的本性為修行的基礎、因地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,就是安住在不生不滅、真空、無我、清淨的本性當中,對境練心,不斷轉識成智,把累劫當中自己造的業慢慢銷融。這是頓修,不離頓悟狀態的修行。 打個比方,別教初地菩薩初破無始無明,其覺性範圍好比是十公尺,那麼十公尺以外的範圍,初地菩薩就無法覺。等到破了第二分無明,變成二地菩薩,覺的範圍再大一點,放大到二十公尺。再來三十公尺、四十公尺、五十公尺、一千公尺、一萬公尺…,慢慢到達整個心完全含攝十方三世界,沒有一個念頭、沒有一個心中的業在自己覺之外,這樣就是覺行圓滿、大圓滿覺,就是佛的境界。 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 ~ 毗盧 妙參

如何了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 – 1

寶鏡三昧歌無盡,銀盌盛雪性相真。 攀緣一合局外念,明月藏鷺無住心。 這首偈子是關於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价禪師所著的「寶鏡三昧歌」。寶鏡就是指清淨本心,它比世間的鏡子還要寶貴。世間鏡子只能照,而清淨本心的寶鏡是活的,能起作用生出一切,生的同時就照,生照同時。一般觀念是:心起作用,作用生了,再照。不是如此!清淨本心起作用生出森羅萬象,生的同時就照,沒有前後,所以稱為寶鏡。照也可以說是「覺」或是「知」,就是本心本性的一種本質。 三昧,就是隨時安住在清淨本性當中。禪宗的三昧不同於一般講的三昧,一般講三昧是指定境,有定、有不定,有入定、有出定。禪宗的三昧是楞嚴大定,是定在自性當中。眾生皆有本具的心性,十方三世界都不離開本具的心。本具的心性是不生不滅,安住在本具的心性當中,這樣的定就是沒有出入的楞嚴大定。要達到這個三昧,就要回到寶鏡、回到清淨心,無始無明要破,並且安住在本具的清淨心。剛開始安住還不成熟,還不穩定,就要努力去成熟。等安住成熟了,三昧就定了。 「寶鏡三昧歌無盡」,歌無盡代表心不斷起作用,每個當下都是寶鏡起作用,作用無量無邊,沒有時間、空間,所以這個歌唱不完。歌無盡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師父傳禪宗心性的道理給弟子,一代一代不斷傳,傳承沒有盡頭。禪宗祖師對於悟道有一種責任、使命,因為悟道才可能將佛、菩薩、祖師所悟的道傳承下去。禪宗是以心印心,師父開悟,也讓弟子開悟,才是傳法。所以禪宗傳的不是一個寺廟、一個印、一本書、或是一些知識,而是傳佛法的正知見,必須是師父悟道、弟子也悟道,師父成道、弟子也成道,這樣一代一代把道傳下去。 歷代禪宗祖師建道場、講經說法、度眾,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弟子能夠悟道。如果弟子沒有悟道,佛祖傳下來的道傳不下去,在他這一代斷掉,他就變成法中罪人。沒有把佛法的正知見傳下去,禪宗的傳承就斷了,就是違背佛、違背歷代祖師,好比世間人講的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沒有傳下後代是不孝,對不起祖先。所以很多禪宗祖師往生時感歎的是寺廟沒有人,明明他寺廟裡有很多人,甚至有幾千人,為什麼他講沒有人?沒有一個可以接法的人。所以禪宗的重點不是道場多大、人多少,而是傳的法對不對、清不清楚,和佛菩薩所教的有沒有一致性、一貫性。 「銀盌盛雪性相真」,銀色的碗是指本性的真空,白雪是指本性生出來的作用。心的真空顯現出心作用出來的森羅萬象,無二無別,就像銀盌盛雪,沒有分別。所以「銀盌盛雪性相真」,就是指本性的真空跟現象是合在一起,沒有分別的。 「攀緣一合局外念」,當真空心起作用,生出當下森羅萬象的一合相,這一合相包括自己的念頭、身體、環境、山河大地、宇宙虛空。當下心起的作用不是一個念而已,比如你起一個念往右邊看,事實上這個念頭相應了右邊整個宇宙的風景。真空心起作用的同時,心就在當下顯現出這個一合相,念頭、身體、山河大地、宇宙虛空都一起顯現。所以心起的每一個作用都在當下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而且每一個作用都是一合相,這是一個合相的局。但是凡夫的心模糊、不清淨,無法安住當下。凡夫的心被無始無明包覆住,有我執,就會產生一個「我」跟一個「我所執著的外在」。因為有習氣執著,就會對自己認為外在的人事作定義。只要我執定義的念頭一生,就不在一合相裡,就是在局之外,這個作用就會留到將來成為果報,因為它沒有當下報掉。 我們起作用一定要當下因、當下果,當下把它報掉,這必須靠覺性。如果心起作用不覺,念頭跑掉了,它就變成將來的果報。簡單講,凡夫的心起作用也是一合相,但是凡夫不覺,自然會攀緣自己心生出來的一合相,無法安住。這個攀緣的念一生,就是在一合相這個局之外的念頭,這就是「攀緣一合局外念」的意思。 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 ~ 毗盧 妙參

和尚新書推薦: 六祖壇經直解(上)與(下)

六祖壇經直解 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簡稱六祖壇經,是六祖惠能大師開示的集錄,是禪宗知見的根本,學禪的人一定要研讀這本經。佛法有三藏十二部經典,三藏是指經藏、論藏、律藏,經藏就是佛講的經典,歷史上唯一由祖師講的經就是六祖壇經,其內容被公認為可以當經典來研讀,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及地位。 作者介紹: 妙參和尚 妙參和尚現任美國加州毗盧禪寺住持,於一九九二年剃度出家。和尚出家前即對禪宗有深刻的體悟,在台灣弘法期間,經常受邀至各大專院校和政府機構教導禪法。和尚曾閉關數年,圓滿之後發願以禪宗的智慧為基礎,將普世的真理弘揚到世界各地。 妙參和尚過去十幾年來教導過數百堂禪修課程,更在美國、墨西哥、台灣指導過多次的禪七。曾受邀前往洛杉磯、西雅圖、拉斯維加斯、紐約、波士頓、達拉斯、紐奧爾良、亞特蘭大等美國主要城市演講,並在德州大學、德州醫學中心、普渡大學、拉斯維加斯大學等著名學術單位以及多所教堂開示禪法。更曾應邀遠赴墨西哥主持禪修,接受當地電視電臺訪問,並在墨西哥El Colegio de Mexico等著名大學演講。透過妙參和尚深入淺出的講學,聽眾總是可以在當下體認到生命的意義與目的,了解突破生命囹圄的具體方法,因此妙參和尚發人省思的教導也隨之快速在美洲、亞洲各地傳開,現在東西方各地都有追隨妙參和尚的弟子。 妙參和尚的知見跨越宗教的藩籬,其教導直截了當、清楚明白,能具體地落實在生活上。和尚知悉當代的社會問題,能巧妙地將深奧的禪宗智慧,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教授給大眾,幫助大眾將普世的真理有效地應用在現代生活,提昇生命品質,讓人生更圓滿。  註: 有意請購者,可以透過下面網站請購。 https://purnima.org/ 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1021083.html 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1021084.html

欲知上山路,須問過來人- 6

阿闍世王四處打聽阿難尊者的下落後,便立刻前往恆河邊的毗舍離國。當他見到阿難尊者坐在恆河裡的一艘小船上面,立刻五體投地,大聲向尊者喊道:「三界明燈的佛陀已經離我們而去,尊者您是我們如今唯一的依靠,懇請您不要入滅啊!」阿難尊者只是搖了搖頭,默然不語,此時大地出現六種震動。聖人入滅、證道或是說法時,大地會出現六種震動,凡夫是感受不到的。然後阿難尊者飛到虛空當中示現種種神通,最後引三昧真火自焚入涅槃。最後阿難尊者的舍利被分成四份供養:一份供在忉利天釋提桓因的地方,一份供在大海娑伽龍王的地方,一份供在毗舍離國,一份就給阿闍世王。四個地方都起塔供養,燒香散花,虔誠供養阿難尊者的舍利。 明朝紫柏真可大師也是類似的情況。他為了讓朝廷替百姓減礦稅四處奔走,後來還被誣陷下獄,嚴刑拷打。他深深感慨:「世法如此,久住何為?」就寫了辭世詩,然後沐浴端坐,念了幾聲「南無毗盧遮那如來」,就入滅坐化了。他坐化之後,他一個當官員的弟子來看他,摸他的背說:「可大師,好走!」紫柏真可大師就把眼睛張開,對他笑了一下,又閉上眼睛走了。紫柏真可大師坐化前曾講,他在世間有四個遺憾的事。第一個,他要救遭到下獄、流放的憨山大師,沒有救到。第二個,他想讓朝廷不徵礦稅,但沒有處理好。第三個,他要印藏經,還沒有完成。第四個,他還沒有做到傳燈續佛慧命這件事。雖然很多事情還沒有完成,但世間已經亂成這樣,沒辦法住,所以紫柏真可大師就決定坐化了。 修行人要依正知見,所謂依法不依人,只要依的是正法,北傳弟子或南傳弟子都一樣可以證道。你是北傳弟子,你是以三界唯心、心生種種法生、破無始無明而修嗎?還是心外求生淨土、求開悟、求聖果?奉勸諸位不要當附佛外道,講佛經、念佛咒、講佛語、行僧團的事情,卻做外道事。希望大眾能夠好好反省:自己到底在修什麼?你如果修南傳,就斷我執,斷見思二惑,證羅漢果。你修大乘,就破無始無明,呈現出本具的清淨心,依不生滅性為因,成就自己的道果,而開出華嚴境界、天臺境界、法華境界、淨土境界或是禪宗的境界。無始無明沒有破,佛性沒有顯,什麼殊勝境界都顯不出來,講什麼都是心外求法,都是空談,乃至是外道知見。 諸佛從心得解脫,淨土不離心,天上、人間、地獄不離心,輪迴不離心,染淨不離心,心之外沒有東西可以建立。這是大乘的根本知見。心有什麼,外面才有什麼。心沒有,外面就不會有。心淨才有國土淨相應,看到、聽到的是自己內心的相應。心有罣礙、執著,周圍就有不圓滿的境界,所以才是眾生有病,我有病;我有病,所以眾生有病。這是心法的觀念,離開這個觀念修,就不是佛法了。 ~ 毗盧 妙參

欲知上山路,須問過來人- 5

大乘菩薩道講眾生皆有佛性,修行重點是把無始無明破掉,呈現出佛性。雖然開悟回歸到本來,不一定能夠了分段生死,除非徹悟破無始無明,再繼續用功把見惑、思惑完全斷掉,才能了分段生死,所以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一樣是要破掉、斷掉一念無明。 大乘佛教講三界唯心、萬法唯識,眾生皆有佛性,破無始無明,呈現出本心、本具的佛性,依不生滅性為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離開這樣的知見,縱使講經、說法、持咒、念佛,什麼都有,還是外道。道理很簡單,但是很多人聽不進去。為什麼?因為已經依自己所信的修了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乃至於一輩子,甚至過去生已經是這樣修,現在聽師父這樣講,就覺得自己長久以來的努力都落空了。有居士聽到師父講這些道理,就問:「那我以前都修錯了?」本來就修錯了。要是修對就應該開悟了,就應該有神通、福報、定力、智慧。如果都沒有,還認為自己修對,對在哪裡?這是嚴肅的問題。這樣講也許會得罪很多人,但是師父必須實話跟大眾講清楚,這是師父的責任。 這裡講一個公案。就禪宗的說法,世尊入滅後的二十多年,就由迦葉尊者主持僧團,迦葉尊者在一百多歲時把衣缽傳給阿難尊者,當時阿難尊者已經八十多歲了。有一天,阿闍世王跟阿難尊者講:「我無緣親自見到佛陀和迦葉尊者最後一面,希望阿難尊者將來入涅槃之前要慈悲告訴我,讓我有緣瞻仰您的最後一面。」阿難尊者就答應他。在阿闍世王的護持之下,阿難尊者宣揚佛法度眾生,正法因此得以傳開。 在阿難尊者一百二十歲那年,有一天他來到一片竹林,聽到一個比丘正在念一個偈子。印度當時文字不那麼普及,法師大都是依口耳相傳、背誦的方式來記經典。阿難尊者聽這個比丘念道:「若人生百歲,不見水老鶴,不如生一日,而得睹見之。」如果人活到一百歲,沒有見過水老鶴這種水鳥,倒不如生一天而能夠看到水老鶴。阿難尊者一聽,就感歎佛陀的正法竟然破壞地這麼快。眾生的煩惱惡業很難斷除,每天講的、想的、做的都違反聖人的教法,不但沒有智慧,反而跟煩惱、愚癡相應。 阿難尊者很慈悲地告訴這個比丘:「你所念的偈子不是真正佛的教法,萬萬不可依此修行。」並且跟他開示:「世上有兩種人會譭謗佛法:一種就是廣學多聞,卻不信佛所說的話,反而生邪見的人。另外一種則是不了解佛法的深意,便顛倒妄說、以訛傳訛的人。這兩種人都是謗佛,不但耽誤自身的法身慧命,也很難幫助人離開三惡道之苦。我現在告訴你正確的偈子: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」 這個比丘聽了,就回去跟他的師父講阿難說的話。他師父就講:「阿難已經老朽了,記憶力不好,智慧衰退。他講的多半是錯的,你還是按照我教你的用功。」這還是在佛滅度後沒有多久,那我們現在的佛法呢?佛法不可做人情,佛法是要讓人了生死,是人天的明燈、慧炬,豈是宵小可以盜用的? 阿難尊者後來又聽到這個比丘念誦錯誤的偈子。這個比丘就是附佛外道,知見偏差,自以為在修行,以為是依照佛所教、依照經典,但就是心外求法。阿難聽到他又念錯,就過去問他原因。他就說:「我的老師告訴我,尊者您已經老了,講的是虛妄的,叫我還是依照他教的念。」經過這件事,阿難尊者很感慨:「我親自為他們宣說正法,他們卻寧可相信邪知邪見。」他想到佛所傳的正法那麼快就要消失,就很感歎痛惜:「世間萬法無常,佛陀和諸聖賢已經入滅,剩下我一個人處在這個黑暗恐怖的世間。世間的邪見這麼興盛,眾生愚癡,譭謗如來的法,斷絕正教,未來將永遠沈沒生死,墮在三途中,於無量劫受種種苦惱,怎麼不令人哀憐呢?」阿難尊者就覺得世間不可久住,應該要入涅槃。 阿難尊者因為跟阿闍世王的約定,便來到摩竭陀國,要把自己將入滅的事情告訴阿闍世王。結果他被擋在王宮前,因為守衛說阿闍世王在午休,他就讓守衛跟阿闍世王傳達這個消息。沒多久,阿闍世王突然從夢中驚醒,侍衛就把阿難尊者來訪的事情告訴他,阿闍世王一聽就昏倒了。等阿闍世王醒來就嚎啕大哭,心中升起大憂苦,哭著說:「可悲!這世間具有大智慧,能夠啟發眾生慧命的聖賢轉眼間就要入滅,離我們而去。今後有誰能夠度脫三界眾生,免於生死苦惱的煎迫呢?」 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 ~ 毗盧 妙參

欲知上山路,須問過來人- 4

心起作用,同時有念頭、身體、山河大地,這現前的法是一個整體,不能分割。凡夫由於無明障心,不知道現前的身體、念頭、山河大地是一個整體,而認為有一個「我」,這是假的我、我執的我,還有一個「我所執著的外在現象」,就用這個假我去取、去攀緣他所認為的外在現象。所以凡夫的心是隨著境界的變化而動,心念動,境界就動。之所以有這些念頭,是因為境界壓迫,我執會隨著心所生的一切法、一切現象而攀緣,而起貪嗔癡慢疑邪見,心不是主動起念的,是被動起念。一起念就生一個念,心變了,境界又變了,這樣就不斷生滅、生滅……,就有輪轉、輪迴。 當無始無明破了,清淨本心現前,依於真空的心起作用,同時作用馬上銷歸自性真空,不會從假我當中起一個念去攀緣心生出來的法,才能即作即了、即有即空,才有所謂的當下。這樣隨時是真空妙有,隨時是涅槃狀態,就是念而無念,生而無生。因為是無我而生、依真空而生,作用被空性空掉了,所以可以生而無生。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有念念成邪,無念念即正。」因為有念就變成生滅,無念不是心死掉,是依於真空而起念,安住空覺,當下起念、起作用,現象就變化,變化的同時馬上歸空,當中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所以隨時是涅槃,就是所謂的無生境界,就是無住生心。這不只是理論,是一個修證的境界,證道了就是這樣。 「一切眾生,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業種自然,如惡叉聚。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緣覺,及成外道、諸天、魔王及魔眷屬,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。猶如煮沙,欲成嘉饌,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。」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有種種顛倒,修行人不能成就無上菩提、成就佛果,乃至於成為聲聞緣覺,更糟的就成外道、魔王或魔眷屬,都是由於不知道兩種根本而錯亂修行,所以不能證得菩提涅槃。好像要煮沙子成飯,經過無量劫只能稱為熱沙。 「云何二種?阿難,一者,無始生死根本,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。二者,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,則汝今者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」佛對阿難開示,一種是無始生死根本,就是你現在跟諸眾生一樣,以攀緣的心為自性。會觸境生念的就是攀緣心,看到境界就會起念,因為心裡面有一個相應的執著。雖然凡夫的清淨本心被無明包覆住,還是可以起作用。當心起作用,會有念頭、身體、周圍的關係、環境,凡夫就以色身為自己的身,以攀緣心為自己的心,不曉得念頭、身體、關係、環境都是自己心生出來的因緣果報,就會再起一個念攀緣。第二個就是無始以來的菩提涅槃,本來清淨的體,就是你現在識精元明,就是現在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個心,這個心能夠生一切相用,能夠生出、緣起出一切因果,但是這個心本身不在因果裡。 「由諸眾生遺此本明,雖終日行,而不自覺,枉入諸趣。」眾生因為不覺自己的性淨明體而流轉。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,你聽到聲音,你能聽的這個心的本性不會隨著聲音消失而消失。這個緣過了,你能聽的能力還在,隨時都能夠聽,這是你本具的心性。本性隨著自己的因緣果報入到現在的色身,縱使將來入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形相變化了,但是本性都不變。清淨本心起作用,緣起出當下的因果,本性又入於一切的因緣果報。本性不會因為入到什麼法界而不見,所以說本性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。 凡夫眾生都用攀緣心為自性,無法契悟自己本具的清淨心。本具清淨心可以起一切作用,天人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包括淨土,都是心所起的作用。這個心可以起作用,但這個心不是作用。師父說法,你心聽到沒有?聽到,清楚明白。但是師父說法的聲音不會黏在你的心裡面。諸法不相到,當處即涅槃。要慢慢體會這個道理。 因為清淨本心被無明包覆住,產生出妄想心,就會認為一個「我」跟「我所攀緣的現象」,南傳就是要把「我」斷掉,斷掉見惑、思惑,而入偏空涅槃。「我」的範疇就是見惑、思惑,有「我」就會起貪嗔癡、起無明,就有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,所以要把無明破掉、斷掉。這個無明是一念無明,不是無始無明。南傳並沒有眾生皆有本具佛性、本具清淨心的概念,所以不會去破無始無明而取涅槃。好比他拿的地圖沒有這一塊,所以他不會朝這個方向努力。南傳的修行是把一個現象、一個現象處理,定、破、定、破…,修行階次很清楚,所以功夫紮實。 向下文長,復再來日。 ~ 毗盧 妙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