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佛教徒可不可以?

April 13, 2022

如同虛空沒有形相,真理雖無一定的形式,但真理可以任何形式存在。因此真理不必是天主教、基督教、回教、佛教;真理不必是南傳佛教,不必是大乘佛教,不必是密教。真理就是真理,是普世的。*

當我第一次去毗盧禪寺與妙參、Jay(也就是翻譯中文原著《但用此心》的人)一起工作時,我很好奇他們對我的人生觀看法如何,因為我的觀點比書裡描述的更西化、更傳統。我很想知道他們是否會試著改變我的信仰,讓我變成一個佛教徒。就像我的許多基督徒朋友們一樣,想讓所有見過面的人都認識耶穌。我不知道我能否適應寺院中的生活。

在休士頓大學有一位我非常敬重布李尼‧布朗教授,她是一位研究羞恥的學者,她的研究成果應用範圍極其廣泛。她談到的其中一個議題就是正統性,在這個大類別下,她解釋了「歸屬」與「融入」之間的差異。

「融入」是變色龍的行為,就是知道如何變成跟你在一起的那夥人需要你或想要你變成的人。「歸屬」代表了解自我並且有自信,不論身在何處。我花了很多年試著要融入,做為社交玩樂群裡的愛書者、紐約客裡的德州佬、教師團裡的編輯,我變得相當善於察言觀色,知道什麼該說,什麼不該說,以避免惹出風波。

我在寺中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融入是不必要的舉動。他們接受真正的我。在這裡很容易就有歸屬感。廟裡的人覺得,那些讓我們感到自己與別人不同的表面事情,只是由我們的心、業及過去行為的結果所造出來的外殼。

當我們可以理解心念是不同於這些業造的外殼時,我們就有機會見到真理。真理可以存在於我們任何一個外殼內。當我們企圖擺脫對外殼的依賴時,我們就差不多可以理解真理。

這實在是一個讓人茅塞頓開的念頭。它解釋了為什麼一個西部媽媽可以同樣地熱愛《Utne Reader》及《Southern Living》雜誌,研究盧雲神父的同時讚賞亞當‧山德勒的電影,喜歡蔬菜但更偏愛牛排,教導主日學也喝一點葡萄酒,並且在禪寺裡能感受到歸屬感。

在這禪寺裡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歸屬感。

*《但用此心》第 39 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