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疑‧唐‧圭峰宗密

December 7, 2021

圭峰宗密禪師 師宗說兼通,有史山人以十問叩詢,師一一答之:

問:「云何是道?何以修之?為復必須修成?為復不假功用?」

答:「無礙是道,覺妄是修。道雖本圓,妄起為累,妄念都盡,即是修成。」

問:「道若因修而成,即是造作,便同世間法,虛偽不實:成而復壞,

何名出世?」

答:「造作是結業,名虛偽世間;無作是修行,即真實出世。」

問:「其所修者,為頓為漸?漸則忘前失後,何以集合而成?頓則萬行多方,豈得一時圓滿?」

答:「真理即悟而頓圓;妄情息之而漸盡。頓圓如初生孩子,一日而肢體已全;漸修如長養成人,多年而志氣方立。」

問:「凡修心地之法,為當悟心即了,為當別有行門?若別有行門,何名南宗頓旨?若悟即同諸佛,何不發神通光明?」

答:「識冰池而全水,藉陽氣而鎔消;悟凡夫而即真,資法力而修習。冰消則水流潤,方呈溉滌之功;妄盡則心靈通,始發通光之應—修心之外,無別行門!」

問:「若但修心而得佛者,何故諸經復說,必須莊嚴佛土,教化眾生,方名成道?」

答:「鏡明而影像千差,心淨而神通萬應。影像類莊嚴佛國,神通則教化眾生。莊嚴而即非莊  嚴,影像而亦色非色。」

問:「諸經皆說度脫眾生—且眾生即非眾生,何故更勞度脫?」

答:「眾生若是實,度之則為勞;既自云即非眾生,何不例度而無度!」

問:「諸經皆說佛常住,或即說佛滅度。常即不滅,滅即非常:豈不相違?」

答:「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:何有出世、入滅之實乎?見出沒者,在乎機緣。機緣應,則菩提樹下而出現;機緣盡,則娑羅林間而涅槃。其猶淨水無心,無像不現!像非我有,蓋外質之去來;像非佛身,豈如來之出沒。」

問:「云何佛化所生,吾如彼生?佛既無生,生是何義?若言心生法生,心滅法滅;何以得無生法忍耶?」

答:「既云如化,化即是空,空即無生:何詰生義!生滅滅已,寂滅為真:忍可此法無生,名曰無生法忍。」

問:「諸佛成道說法,祇為度脫眾生。眾生既有六道,佛何但住在人中現化?又佛滅後付法於   迦葉,以心傳心,乃至此方六祖,每代祇傳一人:既云於一切眾生,皆得一子之地,何以傳授不普?」

答:「日月麗天,六合俱照,而盲者不見,盆下不知:非日月不普,是隔障之咎也。度與不度,義類如斯。非局人天,揀於鬼畜。但人道能結集,傳授不絕,故祇知佛現人中也。滅度後,委付迦葉,展轉相承一人者,此亦概論當代為宗教主,如土無二王;非得度者,唯爾數也。」

問:「和尚因何發心?慕何法而出家?今如何修行?得何法味?所行得至何處地位?令住心耶?修心耶?若住心妨修心;若修心則動念不安:云何名為學道?若安心一定,則何異定性之徒?伏願大德,運大慈悲,如理如如,次第為說。」

答:「覺四大如坏幻,達六塵如空華,悟自心為佛心,見本性為法性:是發心也。知心無住,即是修行。無住而知,即為法味。住著於法,斯為動念:故如人入闇,則無所見。今無所住,不染不著,故如人有目及日光,明見種種法,豈為定性之徒!既無所住著,何論處所階位。」